TOP

解读产前检查:确保母婴平安的重要步骤

2023-06-23 10: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一个新生命在妈妈的肚子里悄然孕育,喜悦与期待随之而来。然而,迎接新生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产前检查,作为保障母婴健康的重要手段,就像一盏明灯,为整个孕期的平安保驾护航。

一、产前检查的重要性

产前检查是孕期保健的核心内容,它对保障母婴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孕妇而言,通过定期的产前检查,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发现并处理孕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不仅会影响孕妇自身的健康,还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而对于胎儿来说,产前检查可以监测其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存在先天性畸形、染色体异常等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必要时采取终止妊娠等措施,避免缺陷儿的出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二、产前检查的时间节点

产前检查通常从确认怀孕后就开始进行,整个孕期需要进行多次检查,不同的孕周有不同的检查重点。一般来说,在怀孕 6-8周时,孕妇需要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这次检查主要是通过 B 超确认是否为宫内妊娠,排除宫外孕的可能,同时可以了解胚胎的发育情况,确定是否有胎芽和胎心搏动。在怀孕 11-13周时,需要进行 NT(颈项透明层)检查,这是一项早期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重要指标,通过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的厚度,可以初步判断胎儿是否存在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的风险。怀孕 15- 20周时,要进行唐氏筛查,进一步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的风险。怀孕 20- 24周时,需要进行系统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全面观察胎儿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发育情况,排查胎儿是否存在严重的结构畸形。怀孕 24- 28周时,要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孕妇的血糖水平,判断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在怀孕28周以后,孕妇需要每两周进行一次产前检查,怀孕 36 周以后则需要每周进行一次产前检查,主要是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胎位、胎心等情况,以及孕妇的血压、体重、尿常规等指标,为分娩做好准备。三、常见的产前检查项目及意义    1.体格检查:每次产前检查时,医生都会对孕妇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听诊等。通过监测孕妇的体重变化,可以了解孕妇的营养状况,判断胎儿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血压的测量则有助于及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因为高血压会增加孕妇出现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风险,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2.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产前检查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包括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指标的检测。血常规可以了解孕妇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血型检测可以为分娩时可能出现的输血需求做好准备。而肝肾功能、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则有助于了解孕妇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避免对胎儿造成感染。    3.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产前检查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直观地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除了前面提到的 NT 检查、大排畸检查外,在孕期还需要进行多次超声检查,以监测胎儿的大小、胎位、羊水、胎盘等情况。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存在生长受限、羊水过多或过少、胎盘异常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4.胎心监护:在怀孕 32 周以后,胎心监护成为产前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胎心监护通过监测胎儿的心率变化,了解胎儿在子宫内的储备能力和是否存在缺氧等情况。如果胎心监护结果异常,可能提示胎儿存在宫内窘迫,需要进一步检查和处理,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以保障胎儿的生命安全。四、产前检查的注意事项    1.提前预约:由于产前检查的项目较多,且部分检查需要在特定的孕周进行,因此孕妇最好提前预约,避免错过最佳检查时间。同时,提前预约也可以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检查效率。    2.空腹检查:有些产前检查项目,如妊娠期糖尿病筛查、肝肾功能检查等,需要孕妇空腹进行。因此,孕妇在检查前要注意禁食禁水,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携带相关资料:孕妇在每次产前检查时,要携带好以往的检查报告、病历本等相关资料,以便医生了解孕妇的孕期情况,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4.如实告知医生病史:孕妇在产前检查时,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过敏史等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判断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产前检查是确保母婴平安的重要步骤,它贯穿于整个孕期,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检查项目,为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每一位准妈妈都应该重视产前检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指导。

(王晶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产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