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作为一种古老且仍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抗结核药物治疗是控制结核病传播、治愈患者的关键手段。然而,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与严格的注意事项对于确保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抗结核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与特点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部最为常见。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旨在杀灭结核杆菌,防止耐药菌株产生,促进病灶愈合。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但治疗周期长,通常需要6-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对患者的依从性和护理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护理要点
1.用药护理:严格按照医嘱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抗结核药物的疗效依赖于稳定的血药浓度,漏服或自行增减药量都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产生耐药性。可以为患者制定详细的服药时间表,利用手机闹钟、药盒提醒等方式,帮助患者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同时,要向患者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告知其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的严重后果。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咳嗽、咳痰、咯血、发热、盗汗、乏力等,评估病情是否得到控制。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记录体重变化。对于病情较重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更要加强监护。例如,若患者出现咯血,应立即让患者侧卧,防止血块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营养支持: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身体营养状况对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影响很大。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鼓励患者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食物。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必要时给予营养补充剂。
4.心理护理:漫长的治疗过程和疾病带来的不适,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向患者介绍结核病的治疗知识和康复案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陪伴和关心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注意事项
1.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如异烟肼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炎、肝损害;利福平可引起肝功能损害、过敏反应、尿液变红;吡嗪酰胺可能导致关节疼痛、肝损害;乙胺丁醇可能引起视神经炎等。在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视力、视野等。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2.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可能因其他疾病需要使用其他药物,此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例如,利福平是一种强效的肝药酶诱导剂,可加速多种药物的代谢,降低其疗效。在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3.预防感染传播:虽然抗结核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传染性,但在治疗初期,患者仍可能排出结核杆菌。因此,要指导患者做好个人防护,如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痰液应进行消毒处理。尽量减少与他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病房或居家环境要保持通风良好,定期进行消毒。
4.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是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进行胸部X线、CT检查,痰液结核菌检查等。一般在治疗初期每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通过复查,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病情进展、药物耐药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细致的工程,需要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做好护理要点,严格遵守注意事项,能够有效提高抗结核治疗的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也有助于控制结核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孙艳芳 河南省胸科医院 结核内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