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关乎孩子健康,隐睾、隐匿性阴茎、尿道下裂、鞘膜积液、包茎知多少

2023-05-18 08: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孩子的健康是每位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在小儿泌尿系统中,隐睾、隐匿性阴茎、尿道下裂、鞘膜积液和包茎等疾病较为常见,这些疾病不仅可能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本文将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疾病,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

一、隐睾:睾丸未归位的秘密

隐睾,也称睾丸下降不全或睾丸未降,是指男婴出生后睾丸未降至阴囊底部而停留在下降途中的某一部位。这是一种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发育不良性疾病,多表现为单侧,右侧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隐睾的发病率在早产儿中约占30%,是正常成熟儿的6倍左右;新生儿中占4%;1岁时降至0.66%;成人约占0.3%。

隐睾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阴囊空虚、塌陷,阴囊发育异常。由于睾丸长期留在腹腔内或腹股沟管里,受体内“高温”影响,容易造成男性不育。此外,隐睾还可能增加睾丸恶变的风险,隐睾发生恶变的机会大约是正常位置睾丸的30~50倍。

隐睾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在新生儿时期发现的隐睾可以定期观察,如果小儿至6个月时睾丸还未降至阴囊内,则自行下降的机会已很小,应考虑激素治疗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必须在2岁以前完成,最晚不能超过2岁。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在诊治高位隐睾时有明显优势。

二、隐匿性阴茎:隐藏在体内的秘密

隐匿性阴茎,也称埋藏阴茎,是一种常见的先天发育异常和畸形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阴茎体发育正常,但阴茎体缩藏于体内,凸出外面的只有尖尖的小包皮。从外表看,阴茎短小,包皮腔空虚呈“鸟嘴状、山丘状”,包皮和阴茎体分离,耻骨前脂肪堆积,阴囊和睾丸发育正常。

隐匿性阴茎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约为2%5%,45岁儿童约为0.3%。隐匿性阴茎不仅影响孩子阴茎的正常发育,还可能影响排尿,导致反复包皮龟头炎发作、排尿困难、尿喷洒、尿滴淋、尿潴留等问题。此外,由于阴茎外观短小,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产生自卑感。

对于隐匿性阴茎的治疗,存在争议。肥胖患儿可以通过减肥来改善症状。对于无反复阴茎头炎、反复泌尿系感染、不影响排尿、无阴茎勃起痛、患儿无心理问题、监护人无过度焦虑等情况,可以等待观察,学龄前期再做评估。若存在严重症状或影响,则需及时手术治疗。

三、尿道下裂:排尿方向异常的困惑

尿道下裂是一种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尿道开口位置异常,导致尿流方向异常。这种疾病可能和遗传、激素因素有关。尿道下裂的诊断主要通过体检来完成,医生会观察阴茎的外观和排尿情况。

尿道下裂的治疗方法包括阴茎头型手术和尿道成形术。对于阴茎头型患者,如果存在尿道外口狭窄的情况,需要进行尿道扩张。对于其他类型的尿道下裂患者,需要在学龄前进行下曲矫正术,待瘢痕软化后再施行成形术。

四、鞘膜积液:阴囊内的“水囊”

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鞘膜积液的临床表现以一侧多见,阴囊内有囊性肿块,呈慢性无痛性逐渐增大。少量积液可无症状,当积液量逐渐增多,患侧阴囊可有下坠感、牵拉感或胀痛。若积液巨大,阴茎缩入包皮内,可能影响排尿、性生活和行走。

鞘膜积液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较大的鞘膜积液,一般需行鞘膜翻转术。婴幼儿的鞘膜积液多是先天性的,由于出生后腹膜鞘状突有继续闭合可能,以及随着年龄生长发育,婴幼儿淋巴系统功能逐渐健全,鞘膜积液多可自行吸收。因此,婴幼儿的鞘膜积液可以等到2岁后再行手术,部分鞘膜积液不明显的患儿可以等到3岁。但如果包块较大、积液张力较高、合并疝气或出现积液感染等情况,应尽早手术,以免影响睾丸发育。

五、包茎:包皮过紧的烦恼

包茎是指包皮口过小,使包皮不能上翻显露出阴茎头。包茎在男性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新生儿和婴幼儿中更为普遍。包茎不仅可能影响排尿,导致尿流细小、排尿困难等问题,还可能增加包皮龟头炎的风险。此外,包茎还可能影响阴茎的正常发育。

对于包茎的治疗,主要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年龄来决定。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包皮和阴茎头之间存在生理性粘连,随着生长发育,这种粘连可能会逐渐消失,因此可以等待观察。若存在严重症状或影响,如反复包皮龟头炎发作、排尿困难等,则需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包皮环切术等。

隐睾、隐匿性阴茎、尿道下裂、鞘膜积液和包茎等疾病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同时,家长也应加强对孩子生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丁碧玉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泌尿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