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疼痛是儿科临床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有5亿儿童遭受疼痛的折磨。在我国,儿科疼痛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医护人员对疼痛管理的重视程度及实践水平参差不齐。本文旨在探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疼痛管理策略与实践,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保障患儿身心健康。
二、儿科疼痛的特点
1. 疼痛感受性:儿童对疼痛的感知程度较成人更为敏感,疼痛阈值较低。
2. 疼痛表达: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难以准确描述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性质。
3. 疼痛影响:疼痛可导致患儿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如焦虑、恐惧、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4. 疼痛治疗:儿童疼痛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调整治疗方案。
三、儿科疼痛管理策略
1. 全面评估: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儿的疼痛情况,包括疼痛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等。可采用面部表情疼痛评定法、数字评分法等工具进行评估。
2. 预防性镇痛:针对可能导致疼痛的操作,提前采取预防性镇痛措施,如使用局部麻醉药、镇痛泵等。
3. 多模式镇痛:根据患儿疼痛程度,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相结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
4. 个体化镇痛: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疼痛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
5. 家庭参与:鼓励家长参与患儿疼痛管理,提高家长对疼痛管理的认知和技能。
四、儿科疼痛管理实践
1. 药物治疗:合理选择镇痛药物,遵循“按时给药、按需调整”的原则。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
(2)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适用于中至重度疼痛。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3)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适用于局部疼痛。
2. 非药物治疗:采用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方法,降低患儿疼痛感受。
(1)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按摩、针灸等,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2)心理干预:采用分散注意力、安慰、鼓励等方法,减轻患儿焦虑、恐惧情绪,提高疼痛阈值。
3. 环境调节:创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降低患儿疼痛感受。
(1)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减少噪音、光线等刺激。
(2)合理安排护理操作,避免打扰患儿休息。
4. 教育与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疼痛管理水平。
(1)定期举办疼痛管理培训班,提高医护人员疼痛管理意识。
(2)制定疼痛管理规范和流程,确保疼痛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五、案例分享
以下是一个儿科疼痛管理的实际案例:
患儿,男,5岁,因急性阑尾炎入院。术后,患儿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症状,面部表情痛苦,哭泣不止。护理人员立即进行了疼痛评估,采用面部表情疼痛评定法,评估结果为6分(满分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
针对患儿的疼痛情况,护理团队采取了以下措施:
1. 预防性镇痛:在手术前给予患儿适量的镇痛药物,以减轻术后疼痛。
2. 多模式镇痛:术后采用静脉注射镇痛药物和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患儿疼痛程度调整药物剂量。
3. 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与患儿进行沟通,采用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受。
4. 家长教育:向家长解释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如何观察患儿的疼痛症状,并参与疼痛管理。
通过以上措施,患儿的疼痛得到了有效控制,术后恢复顺利。
六、结语
儿科疼痛管理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医护人员、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通过不断优化疼痛管理策略,提高疼痛管理水平,我们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加人性化、高效的医疗服务,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姚真 永城市中心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