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接受手术的患儿来说,术后护理是康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科学有效的术后护理不仅能加速身体恢复,还能通过合理的疼痛管理,减轻患儿痛苦,提升其康复体验。由于儿童在生理、心理等方面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其术后护理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专业支持。
一、儿科术后基础护理:为康复奠定基础
(一)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患儿的生命体征不稳定,需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和血压。体温过高可能提示伤口感染,过低则可能影响身体代谢;心率和呼吸的异常变化能反映心脏与呼吸系统功能。一般而言,在术后初期,医护人员会每15 - 30分钟监测一次,待情况稳定后,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家长也应学习基础的生命体征观察方法,如观察孩子面色、呼吸频率,若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二)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医护人员会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家长在护理时要注意,避免患儿抓挠伤口,防止敷料脱落。若伤口不慎被尿液、粪便污染,需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少其对伤口的关注。
(三)饮食护理
术后饮食需根据手术类型和患儿恢复情况逐步调整。对于非消化道手术,在麻醉清醒后6 - 8小时,若无呕吐、腹胀等不适,可先给予少量温开水。确认无异常后,再过渡到流食(如米汤、稀藕粉)、半流食(如粥、烂面条),最后恢复正常饮食。消化道手术的患儿,饮食恢复更为严格,需在医生指导下,从肠内营养制剂开始,逐步增加食物种类和摄入量。同时,要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鱼肉、新鲜蔬菜水果,以促进伤口愈合。
二、加速康复策略:助力患儿早日康复
(一)早期活动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儿尽早进行活动。早期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肺部感染、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较小的患儿,家长可协助其进行翻身、肢体被动活动;年龄较大的患儿,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逐步开展床边坐起、站立、行走等活动。活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二)心理支持
手术和陌生的医疗环境容易让患儿产生恐惧、焦虑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影响康复进程。家长要多陪伴孩子,通过温柔的语言、肢体接触给予安慰;可携带患儿熟悉的玩具、书籍,增加其安全感。同时,医护人员也会采用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如卡通图片、故事讲解手术和康复过程,帮助患儿缓解紧张情绪。
(三)睡眠管理
充足的睡眠对患儿术后恢复至关重要。保持病房安静、舒适,调整合适的光线和温度,为患儿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对于因疼痛或不适影响睡眠的患儿,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此外,帮助患儿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白天避免长时间午睡,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三、疼痛管理要点:减轻患儿痛苦
(一)疼痛评估
准确评估疼痛是有效管理的前提。由于儿童年龄和表达能力不同,医护人员会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于能准确表达的大龄儿童,常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让患儿在0 - 10分的标尺上指出疼痛程度;对于较小的患儿,则通过观察其面部表情、哭闹情况、肢体动作等行为学指标进行评估。家长也应了解这些评估方法,及时向医生反馈患儿的疼痛表现。
(二)非药物镇痛
非药物镇痛方法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家长可通过拥抱、抚摸、讲故事、播放舒缓音乐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缓解疼痛。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还可引导其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训练。此外,局部冷敷或热敷(根据手术类型和医嘱选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和肿胀。
(三)药物镇痛
当非药物方法无法有效缓解疼痛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药物。根据疼痛程度,可选择不同类型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用于轻度疼痛;对于中重度疼痛,则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
儿科术后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加速康复与疼痛管理相辅相成。家长和医护人员需密切配合,将基础护理、加速康复策略和疼痛管理要点落到实处,帮助患儿在舒适的状态下顺利康复,重返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