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来说,输液往往是一段充满恐惧的经历,哭闹、抗拒不仅增加了护理难度,也让家长倍感心疼。而在医疗安全层面,儿童身体耐受性差、血管较细,输液过程中的操作规范与细节把控至关重要。掌握科学的儿童输液护理技巧,既能有效减轻孩子的恐惧心理,又能保障输液安全,助力孩子早日康复。
一、儿童输液前的准备:从心理安抚到物品检查
(一)心理疏导,缓解恐惧
儿童对医院环境和输液过程存在天然的恐惧,在输液前,家长和医护人员需提前做好心理安抚。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输液的必要性。例如,将输液比作“小蚂蚁搬运药水打败身体里的坏细菌”,让孩子对输液形成积极认知。还可以提前带孩子参观医院的输液室,熟悉环境和流程,减少陌生感。在等待输液的过程中,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用拥抱、抚摸等肢体接触传递安全感,或准备孩子喜欢的玩具、绘本,分散其注意力。
(二)物品与身体状况检查
输液前,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仔细核对药品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浓度、用法、有效期等,确认无误后再进行输液操作。同时,检查输液器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或过期。此外,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是否处于饥饿或饱腹状态。空腹输液可能引发低血糖,而吃得过饱则可能在孩子哭闹时导致呕吐、误吸,建议在输液前适当进食,但不宜过饱。另外,需提前为孩子更换宽松、舒适的衣物,方便穿刺和观察输液部位,同时注意保暖。
二、输液过程中的护理要点:保障安全与舒适
(一)协助穿刺,固定稳妥
儿童血管较细、不配合,输液穿刺难度较大。在穿刺时,家长要协助固定孩子的肢体,避免其挣扎导致穿刺失败。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采用“襁褓法”,用大毛巾或薄被将孩子的身体包裹起来,只露出需要穿刺的肢体,同时家长抱住孩子,轻声安抚。穿刺成功后,使用医用胶布或专用的输液固定装置妥善固定针头,确保输液管无扭曲、受压。对于好动的孩子,可在穿刺部位上方套上柔软的防护套,防止孩子抓挠针头。
(二)密切观察,预防异常
输液过程中,家长要时刻观察孩子的反应和输液情况。观察孩子是否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呼叫医护人员。同时,注意输液速度,儿童输液速度一般根据年龄、病情和药物性质进行调节,家长不可随意自行调节滴速。此外,还要留意输液管内是否有空气,液体是否滴完,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渗液等情况。若发现输液部位肿胀,可能是针头滑出血管外,应及时告知护士进行处理;若输液速度突然变慢或停止,可能是针头堵塞或受压,需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
(三)满足需求,减少不适
在输液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感到不适,家长要适时帮助孩子调整体位,如适当垫高头部、活动手脚等。如果孩子感到口渴、饥饿,可少量多次给予饮水或易消化的食物,但要避免因进食过多导致呕吐。此外,孩子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排尿、排便需求,家长要及时协助,避免因憋尿、憋便引起不适或导致输液部位移位。
三、输液后的护理:促进恢复与预防感染
输液结束后,护士会进行拔针操作,家长要用干棉签按压穿刺部位3 - 5分钟,直至不出血为止。按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揉搓,防止形成血肿。拔针后,穿刺部位24小时内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沾水,防止感染。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回家后,家长要让孩子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同时,继续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了解其精神状态、食欲等是否恢复正常。如果孩子在输液后仍有不适或病情未见好转,应及时复诊。
儿童输液护理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心理安抚、规范的操作和细致的观察护理,既能减轻孩子对输液的恐惧,又能保障输液安全,让孩子在舒适、安心的状态下接受治疗,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