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科护理中的疼痛机制与表现
外科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性医疗手段,往往会对患者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进而激发不同级别的痛觉反应。此类疼痛主要起因于手术切口及受损组织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该刺激信号沿着神经传导途径抵达中枢神经系统,并在大脑皮层区域得到识别与感知。此类疼痛往往呈现为急性且局限于特定区域,对患者生理机能及心理状态造成显著影响。
疼痛的表现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生理层面,患者可表现出面部表情痛苦、身体紧张、肌肉僵硬等特点;同时,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也会明显升高。心理层面,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有效管理外科疼痛,是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康复的关键所在。
二、 疼痛评估的方法及应用
疼痛评估是外科疼痛管理的首要步骤,可帮助护士全面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常见的疼痛评估方法包括:
(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让患者在0-10的数字直线上标记出当前疼痛程度,0代表无痛,10代表极度疼痛。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反映疼痛强度的变化情况。
(2) 面部表情评分法(FPS):让患者选择最能表达其当前疼痛感受的一张脸,评分范围为0-10分。这种方法更适用于语言交流受限的患者。
(3) 言语评分法(NRS):患者口述当前疼痛程度,0代表无痛,10代表极度疼痛。这种方法更贴近患者的主观感受。
(4) McGill疼痛问卷:包含感觉、情感和评价3个维度,让患者选择最能描述其疼痛特点的词语。这种方法更全面地评估了疼痛的质量和强度。
(5) 行为观察法:护士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判断其疼痛程度。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自主表达的患者。
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并定期进行再评估,动态掌握疼痛变化趋势,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
三、疼痛管理的目标和策略
外科疼痛管理的总体目标是:
(1)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状态;
(2) 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3)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其舒适护理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疼痛管理的策略包括:
(1) 预防性应用镇痛药物,尽可能在手术前预防性给予阿片类药物,以有效控制手术创伤后的急性疼痛。
(2) 采取多模式联合镇痛,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物理、心理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发挥协同镇痛效果。
(3) 实施动态评估和分级干预,根据疼痛强度的变化,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实现精准治疗。
(4) 建立疼痛管理团队,由医生、护士、药师等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患者提供全程、系统的疼痛管理服务。
(5) 强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疼痛管理知识和配合度,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外科疼痛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促进其身心健康。
四、药物疗法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
药物疗法是外科疼痛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阿片类药物:吗啡、芬太尼等,可有效阻断神经传递,减轻中枢和外周性疼痛。但需注意依赖性及不良反应的管理。
(2)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缓解炎性疼痛。适用于手术创伤引起的急性疼痛。
(3) 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可通过阻断感觉神经传导,产生局部麻醉效果。适用于创面、切口处的镇痛。
(4) 抗抑郁药:曲美布汀、利培酮等,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神经性疼痛。适用于难治性慢性疼痛。
(5) 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通过抑制异常兴奋的神经元活动,减轻神经性疼痛。
在临床应用中,护士应掌握各类镇痛药物的特点及作用机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做好用药指导和不良反应监测。同时,要注意药物疗法与非药物干预的协同应用,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五、非药物干预在疼痛舒缓中的应用
非药物干预措施是外科疼痛管理的重要补充,可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多角度发挥镇痛作用,主要包括:
(1) 生理干预:
- 温热疗法:热敷、冰敷等,可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缓解局部组织炎症。
- 穴位按摩:按摩疼痛相关的穴位,如手三里、三阴交等,可调节经络气血,缓解疼痛。
-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通过电流刺激皮肤表面的神经末梢,激发内啡肽分泌,达到镇痛效果。
(2) 心理干预:
- 放松训练:深呼吸、肌肉放松等,可减轻焦虑情绪,降低疼痛感受。
- 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示语、心理暗示等,影响大脑对疼痛的调节。
- 音乐疗法:通过音乐诱导,引导注意力转移,缓解疼痛。
(3) 行为干预:
- 引导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如侧卧位、半卧位等,减轻疼痛部位的压力。
- 鼓励患者主动活动:适度活动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
- 建立自我管理机制:指导患者掌握疼痛自我评估和缓解技巧。
综上所述,非药物干预措施可独立应用,也可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发挥协同镇痛作用,提高疼痛管理的整体效果。
六、舒适护理在外科护理中的实践
舒适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满足其全方位舒适需求的护理模式。在外科疼痛管理中的实践包括:
(1) 建立舒适护理评估体系:
- 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舒适需求;
- 制定个体化的舒适护理计划,动态调整干预措施。
(2) 整合疼痛管理措施:
- 将药物疗法与非药物干预有机结合,发挥协同效应;
-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
(3) 创建舒适的环境:
- 营造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减少干扰因素;
- 合理调整体位,确保创伤部位得到保护和缓解。
(4)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 医、护、药等专业人员密切配合,为患者提供全程服务;
- 定期评估效果,根据反馈调整干预措施。
(5) 重视人文关怀:
- 倾听患者诉求,表达同理心,增强其治疗依从性;
- 鼓励家属参与,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
通过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生理疼痛,更能满足其身心舒适的整体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总之,外科疼痛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护士作为疼痛管理的关键参与者,应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结合舒适护理理念,为患者提供全程、个性化的疼痛干预服务,最大限度地减轻其痛苦,提升其生活质量。
(屈海燕 睢县中医院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