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未闭是指胎儿时期心脏房间隔的一个通道(卵圆孔)在出生后未能正常闭合,这是最常见的成人先天性心脏异常之一。关于卵圆孔未闭是否需要治疗,这主要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卵圆孔未闭的大小、分流量以及是否存在相关的临床症状。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卵圆孔未闭的生理与病理背景
生理特点: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左右心房之间的一个血流通道,用于通导母亲的脐静脉血进入胎儿的左心腔,为胎儿发育提供氧气和营养。新生儿出生后,随着第一声啼哭,左心房压力升高,使左侧的原发隔紧贴在右侧的继发隔上,心房间的血流断绝,形成功能性闭合,之后逐渐形成永久性闭合。大多数人卵圆孔在出生2个月关闭,1年内达到解剖上的彻底闭合。
病理情况:如果卵圆孔在出生后未能正常闭合,就形成了卵圆孔未闭。这种情况在每四名成人中就有一人患病,是最常见的成人先天性心脏异常。卵圆孔未闭可能分为大卵圆孔未闭(≥4.0mm)、中卵圆孔未闭(2.0~3.9mm)以及小卵圆孔未闭(≤1.9mm)。
二、卵圆孔未闭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大多数卵圆孔未闭患者由于心脏内血液分流量小,不会出现明显症状。
有症状:一旦因各种原因导致右心房压力超过左心房,如剧烈运动、咳嗽或潜水等,卵圆孔未闭可发生明显的右向左异常分流,导致反常栓塞等相关临床综合征,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呼吸困难、肢体无力或说话障碍等症状。此外,卵圆孔未闭还可能增加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三、卵圆孔未闭的治疗决策
无需治疗:如果卵圆孔未闭较小,没有明显的分流,也没有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通常不需要治疗。患者只需要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卵圆孔未闭的变化情况即可。部分患者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闭合。
需要治疗:如果卵圆孔未闭较大,分流量较多,或者已经引起了相关的临床症状,如偏头痛、头晕、呼吸困难等,通常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封堵术和外科手术修补术。
药物治疗:对于有偏头痛、脑栓塞等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预防血栓形成。但药物治疗通常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卵圆孔未闭。
介入封堵术:是目前治疗卵圆孔未闭的主要方法。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入心脏,将未闭的卵圆孔封堵。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大多数卵圆孔未闭患者。
外科手术修补术:对于介入治疗失败或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开胸手术修补卵圆孔。但外科手术创伤大、风险高,通常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四、治疗时机与预后
治疗时机:卵圆孔未闭的治疗时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且卵圆孔未闭较小,可以在成年后再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或者卵圆孔未闭较大,应尽早进行治疗。
预后:卵圆孔未闭在得到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但患者仍需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综上所述,卵圆孔未闭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无症状且卵圆孔未闭较小的患者,可以暂不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症状或卵圆孔未闭较大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吴小永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