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揭秘高血压:原因、症状与防治策略

2025-02-05 15: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俗称“无声的杀手”,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广泛的慢性疾病之一。它是指血压在没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持续升高。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通常是诊室血压(即医生测量的血压)高于140/90 mmHg,而家庭自测血压(即患者自己在家中测量的血压)则要求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35 mmHg,舒张压大于或等于85 mmHg。长期高血压不仅会损害心血管系统,还会增加中风、心脏病、肾脏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患者可能出现白大衣高血压,即在医生诊室内血压升高,而在家中自测血压却正常。这个现象通常是由紧张情绪引起的,因此,家庭自测血压对于准确诊断高血压至关重要。定期测量家庭血压并记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一、高血压的原因

高血压的成因非常复杂,通常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某些健康状况。高血压可以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没有明确原因的高血压,而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某些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

1. 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家族成员患高血压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与多基因遗传有关,这意味着如果父母有高血压,孩子患高血压的概率更大。

2. 继发性高血压的因素: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因素包括:

· 呼吸睡眠暂停症(OSA): OSA患者在夜间常出现气道阻塞,导致呼吸暂停,反复的低氧血症会引起血压波动,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OSA与高血压常常同时发生,治疗OSA有助于改善血压控制,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 肾上腺疾病: 肾上腺分泌过多的激素(如醛固酮、肾上腺素等)可以导致血压升高。例如,肾上腺肿瘤或其他肾上腺问题会导致高血压。

· 肾动脉狭窄: 当肾脏的动脉变窄时,血流减少,肾脏就会释放出促使血压升高的激素,这可能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这些继发性因素一旦被诊断出来并及时治疗,血压通常会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医生通常会对那些难治性或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排除这些可能的继发性原因。

二、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在早期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这也是它被称为“无声的杀手”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在血压升高时并不会感觉到任何不适,因此他们可能并不意识到自己患有高血压。这种隐匿性使得高血压往往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持续多年,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脏病、中风、肾衰竭等,才被发现。

由于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定期测量血压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或缺乏运动等高风险因素的人,应定期监测血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随着病情的发展,一些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间接的症状,如头痛、眩晕、胸痛等,但这些并非高血压的典型症状。因此,定期血压监测和健康管理是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三、高血压的防治策略

1. 生活方式的调整:

· 健康饮食:减少盐分摄入,建议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这些食物富含有助于控制血压的钾、镁等矿物质。

·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车等,能有效帮助降低血压。

· 保持健康体重:控制体重在健康范围内,减少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的积聚,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

· 戒烟限酒:戒烟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饮酒过量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建议男性每日不超过两杯酒,女性不超过一杯。

· 管理压力:采用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法来缓解日常压力,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常见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

· ACE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帮助放松血管,降低血压。

·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s):如氯沙坦、缬沙坦,起到类似ACE抑制剂的作用。

· 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帮助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负担。

· 钙通道阻滞剂(CCBs):如氨氯地平,帮助放松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

·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

3. 非药物治疗:

· 肾动脉去神经术(RDN):对于一些难治性高血压患者,RDN通过去除肾脏内的交感神经活动,有助于降低血压。

 
结语:

高血压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但并非不可预防和控制。通过了解其成因、识别症状、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呼吸睡眠暂停症或其他继发性疾病的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高血压的蔓延,保障人们的健康福祉。

(赵林蔚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心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