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虽然能有效杀死癌细胞,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尤其是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导致粒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这一时期被称为粒缺期。粒缺期通常发生在化疗后7至12天,并可能持续1至2周。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少会大大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在粒缺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手部卫生:保持手部清洁是预防感染的第一步。使用温水和肥皂洗手至少15秒,特别是在进食前、准备食物时、上厕所后以及接触任何可能污染的物品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快速消毒。
皮肤护理:每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泡澡以防感冒。检查皮肤是否有伤口、皮疹、发红或肿胀,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联系医生。不留长指甲,避免抓挠皮肤造成损伤。
口腔清洁:口腔是感染的高发部位。三餐后及睡前应使用软毛牙刷刷牙,无法刷牙者可使用漱口水漱口。定期检查口腔,如有发红、白斑、割伤或肿块,应及时就医。
会阴部清洁:保持会阴部清洁尤为重要,女性患者每天应清洗外阴,大便后清洗肛周,保持肛周清洁,以减少感染风险。
二、饮食安全与营养支持
食品安全:所有食材应彻底加热,避免生食,特别是新鲜水果、蔬菜、生鸡蛋、生肉和生鱼。选择消毒牛奶、干酪、酸奶或奶油等安全食品。不食用剩饭,避免街头摊位售卖的食物,以防肠道感染。
饮食多样化:粒缺期应保持营养均衡,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能量主要来源为谷薯类、肉蛋奶类、豆制品。同时,多吃蔬菜、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避免刺激性食物:不吃带刺的鱼、带硬骨头的肉、粗纤维蔬菜等,以减少口腔黏膜损伤和口腔溃疡的发生。
三、居住环境与社交活动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15至30分钟,以减少室内细菌和病毒的浓度。必要时,可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房间消毒。
减少探视:尽可能减少家属和朋友的探视,以减少外来病菌带来的感染风险。探视时应加强自我保护,双方都应戴好口罩。
个人防护: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如必须外出,应佩戴口罩,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四、体温监测与及时就医
体温监测:粒缺期应每天监测体温,特别是当出现发冷或发热时,应立即测量体温,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头痛、发热等异常情况,或体温持续高于38℃,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五、其他预防措施
适量运动: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可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进行心理调适,减轻化疗带来的心理压力。
遵医嘱用药:出现粒细胞减少时,应根据医生指导使用升白药物。同时,避免自行服用任何可能影响免疫力的药物。
总之,化疗后粒缺期的预防感染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个人卫生、饮食安全、居住环境、社交活动、体温监测及心理调适等多方面入手。患者及家属应充分了解相关预防措施,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通过科学的预防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粒缺期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蔡林霖 河南省人民医院 血液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