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吃太烫,胃癌风险飙升?揭秘食物温度与胃的“恩怨”

2023-10-20 11: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舌尖上的“热情”,胃里的“灾难”

当一盘热气腾腾的麻辣烫、刚出锅的饺子或是一碗滚烫的热汤摆在面前,那股热气仿佛带着食物最美味的召唤,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快朵颐。然而,就在这一次次追求“热乎劲”的进食过程中,我们可能正悄然给胃部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

口腔和食管的黏膜相对娇嫩,它们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一层“丝绸防线”,能够感知食物的温度、质地等。正常情况下,适宜进食的温度一般在10℃-40℃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既能让食物展现出应有的风味,又不会对身体的“前沿阵地”造成伤害。可一旦食物温度超过65℃,那就宛如一场“高温侵袭”。当这些过热的食物经过口腔,口腔黏膜会率先发出“警报”,可能表现为瞬间的刺痛感,但很多人往往忽略这一信号,匆匆将食物咽下。殊不知,食管黏膜接着就要承受这股“热浪”,它在高温刺激下会变得红肿、充血,短暂受损。而胃部,作为食物的最终“归宿”,同样难以幸免。过热的食物带着高温一头扎进胃里,打破了胃内原本相对温和的环境,胃黏膜被迫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二、胃黏膜的“艰难求生”

胃黏膜是胃部的忠诚卫士,它时刻守护着胃壁,抵御胃酸、胃蛋白酶等各种“内部侵袭”,同时也要面对随食物而来的外界刺激。当温度过高的食物进入胃中,胃黏膜的细胞结构首先遭到破坏。原本紧密排列、有序工作的细胞,在高温下变得松散,细胞间的连接变得脆弱,就像一座原本坚固的城墙出现了裂缝。这使得胃酸更容易穿透黏膜屏障,直接接触到胃壁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从微观视角看,胃黏膜细胞内的蛋白质在高温下发生变性,如同精密的仪器零件被扭曲损坏,无法正常发挥功能。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功能也受到抑制,细胞的能量供应受阻,自我修复能力大打折扣。

在反复经历高温食物的“洗礼”后,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修复的恶性循环中。初期,身体会调动自身的修复机制,加快细胞分裂、增殖,试图填补受损的部位。但持续的高温刺激让修复工作“疲于奔命”,久而久之,胃黏膜的修复就可能出现“差错”,一些异常的细胞开始增生。这些异常增生的细胞如果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朝着癌细胞的方向转变,为胃癌的发生悄然铺垫道路。

三、高温食物背后的“隐形帮凶”

吃太烫只是引发胃部问题的一个“显性因素”,背后还有诸多“隐形帮凶”在推波助澜。首当其冲的便是饮食习惯。在一些地区,人们热衷于围坐在一起吃火锅,边煮边吃,一吃就是几个小时,期间不断有刚出锅的滚烫食材入口。而且,为了追求食材的鲜嫩口感,很多人不等食物稍微冷却就下筷,这种长时间、高频次地接触高温食物,极大地增加了胃部负担。

除了就餐习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是一大“助力”。现代社会,人们争分夺秒,吃饭常常狼吞虎咽,食物在口腔中来不及充分咀嚼、降温,就被囫囵吞下。这不仅加重了食管和胃处理食物的难度,还让高温对消化道的伤害雪上加霜。忙碌的上班族,可能为了赶时间,在街边随便买个刚出炉的烤红薯、热包子,边走边吃,全然不顾食物的高温正在一点点侵蚀健康。

再者,部分传统饮食文化中对“趁热吃”的推崇,也使得人们在观念上忽视了高温饮食的危害。长辈们总是念叨着饭菜趁热吃才香,晚辈们在这种氛围熏陶下,从小就养成了进食高温食物的习惯,却未意识到多年后胃部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

四、胃部“抗议”的早期信号

胃不会默默承受“高温之苦”而毫无怨言,它会通过一些症状发出“抗议”,提醒人们关注它的健康。最常见的便是进食过热食物后,胃部出现短暂的灼烧感,这种感觉类似于心口处有一团小火苗在燃烧,通常会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随后可能自行缓解。如果此时仍不改变饮食习惯,灼烧感会愈发频繁、强烈,甚至在进食常温食物时也会出现。

消化不良也是胃部受损的一大表现。原本消化功能良好的胃,在频繁受到高温刺激后,蠕动变得紊乱,消化酶的分泌失调。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像往常一样顺利被分解、推进,于是经常出现胃胀、嗳气,感觉食物在胃里长时间滞留,没有被完全消化。有时候,还会伴有轻微的恶心,尤其是在进食过多或再次接触高温食物之后,恶心感会加重,甚至可能引发呕吐,将胃里还未充分消化的食物吐出。

另外,隐隐作痛也是胃在“诉苦”。起初,疼痛可能比较轻微,位置不太固定,时有时无,容易被误以为是吃多了或者着凉导致。但随着胃黏膜损伤的加剧,疼痛会逐渐规律化,可能在进食后特定时间发作,疼痛程度也有所加深,从隐痛转为钝痛,这表明胃部的炎症已经较为严重,急需干预。

五、给胃“降温”,守护健康防线

1. 改变饮食习惯是关键。既然了解了高温食物的危害,那么及时给胃“降温”就迫在眉睫。改变饮食习惯是关键的第一步。在就餐时,要有意识地等待食物稍微冷却,当食物表面看不到热气腾腾的蒸汽,用嘴唇轻轻触碰感觉温热而不烫时,再放入口中。对于喜欢吃火锅、热汤等易高温食物的人来说,可以准备两个碗,将食物从锅中捞出后先放在一个碗里稍晾,然后再换到另一个碗中慢慢享用,避免反复从滚烫的锅中夹食。

2. 放慢进食速度同样重要。细嚼慢咽不仅能让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混合唾液,唾液中的淀粉酶还能提前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同时降低食物温度,减轻胃部负担。每口食物咀嚼15-20次为宜,把吃饭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匆忙完成的任务。

3. 调整饮食结构也不容忽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果,它们就像胃黏膜的“修复工匠”,能够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与再生。像西兰花、胡萝卜、苹果、香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取,这些食物本身就容易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与高温食物“双管齐下”,胃更是招架不住。

4. 定期体检也是守护胃部健康的重要防线。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胃癌病史或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更应将胃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胃镜能够直观地观察胃内情况,发现早期的黏膜病变、炎症、息肉等问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将胃部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总之,看似平常的进食温度,却与胃部健康息息相关。告别“趁热吃”的习惯,给胃多一些呵护,才能让这一重要的消化器官长久保持活力,远离胃癌风险,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

(吴丹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胃肠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