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正确评估脱水程度并采取有效的口服补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腹泻脱水的评估方法和口服补液技巧,帮助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小儿腹泻脱水的评估
腹泻脱水的评估是治疗的关键步骤,准确判断脱水的严重程度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补液方案。
(一)脱水的临床表现
1. 轻度脱水
• 精神状态:稍差,但反应正常。
• 眼窝:略凹陷。
• 口唇:略干。
• 尿量:略减少。
• 皮肤弹性:正常。
2. 中度脱水
• 精神状态:烦躁不安或萎靡。
• 眼窝:明显凹陷。
• 口唇:干燥。
• 尿量:明显减少。
• 皮肤弹性:差,捏起皮肤后回复缓慢。
3. 重度脱水
• 精神状态:极度萎靡或昏迷。
• 眼窝:深陷,可能闭目不睁。
• 口唇:极干。
• 尿量:极少或无尿。
• 皮肤弹性:很差,捏起后回复极慢。
(二)脱水程度的量化评估
临床上通常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脱水程度的量化评估。具体评估指标包括精神状态、眼窝凹陷、口唇黏膜干燥程度、皮肤弹性、前囟凹陷情况、四肢温度、尿量等。
• 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
• 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10%。
• 重度脱水:失水量超过体重的10%。
(三)实验室检查
对于中度和重度脱水的患儿,建议进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以评估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情况。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脱水的性质(等渗性、低渗性或高渗性脱水),并指导补液方案的选择。
二、口服补液技巧
口服补液是预防和治疗轻至中度脱水的首选方法,其效果与静脉补液相当,且操作简便、经济实惠。
(一)口服补液盐的选择
目前推荐使用低渗口服补液盐(ORSⅢ),其配方经过改良,更适合儿童使用。低渗ORS能够更有效地纠正脱水,同时减少呕吐和腹胀的发生率。
(二)口服补液的具体方法
1. 预防脱水
从腹泻开始时,就应给予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具体方法如下:
• <6个月:每次稀便后补充50ml。
• 6个月~2岁:每次稀便后补充100ml。
• 2岁~10岁:每次稀便后补充150ml。
• >10岁:按需饮用。
2. 轻至中度脱水的补液
• 计算补液量:口服补液用量(ml)=体重(kg)×(50~75)。
• 补液速度:4小时内分次服完。
• 观察患儿反应:如果患儿在4小时内仍有脱水表现,需调整补液方案。
3. 特殊情况的处理
• 频繁呕吐:可尝试少量多次给予液体,每次5~10ml,每5分钟一次。
• 大量腹泻:如果患儿每小时腹泻量超过10~20ml/kg,需警惕口服补液失败,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 腹胀:如果患儿出现腹胀,需减慢补液速度。
(三)口服补液的注意事项
1. 避免使用不当饮料
运动饮料、果汁、苏打水等钠含量过低,而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不适合用于腹泻补液。
2. 继续喂养
在补液的同时,应继续给予患儿适量饮食。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适当增加喂养频次。
3. 观察患儿反应
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包括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如果脱水症状未改善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三、口服补液的失败与处理
尽管口服补液是首选方法,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失败,需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一)口服补液失败的指征
1. 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
2. 频繁、严重呕吐。
3. 脱水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4. 患儿出现严重腹胀。
(二)处理方法
如果口服补液失败,需考虑静脉补液或鼻饲管补液。具体方法如下:
1. 静脉补液
适用于重度脱水或中度脱水但无法耐受口服补液的患儿。补液原则为“先浓后淡,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2. 鼻饲管补液
适用于无静脉输液条件且无严重呕吐的患儿。鼻饲管补液可使用ORSⅢ,初始速度为20ml/kg·h。
四、家庭护理与预防
家庭护理在小儿腹泻管理中至关重要,家长应掌握以下要点:
1. 及时补充液体
从腹泻开始时,就应给予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家长需熟悉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补液量。
2. 合理饮食
继续给予患儿适量饮食,避免过度限制食物。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
3.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及时发现脱水迹象。
4. 预防措施
•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 定期接种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
• 提倡母乳喂养,增强患儿免疫力。
五、总结
小儿腹泻脱水是常见的儿科问题,但通过正确的评估和及时的口服补液,大多数患儿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家长和医护人员应掌握脱水的评估方法和口服补液技巧,以便在腹泻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对于口服补液失败的患儿,需及时就医并调整治疗方案。家庭护理和预防措施同样重要,能够有效减少腹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尚姿 淮滨县人民医院 小儿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