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房颤患者居家监测,巧用手机“盯”心跳

2025-04-01 08: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手机早已不再仅仅是通讯娱乐的工具,它悄然融入了医疗健康领域,为众多慢性病患者带来了全新的自我管理方式。对于房颤患者而言,时刻关注心脏的律动犹如守护生命的节律,而如今,借助手机的强大功能,在家就能轻松“盯”住心跳,开启智能化的健康守护之旅。这不仅为患者免去了频繁往返医院的奔波之苦,更让他们能实时掌控自身病情,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寻求医疗帮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如何巧用手机做好房颤患者的居家监测。

一、认识房颤:心脏的“乱舞”时刻

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如同一场井然有序的舞蹈,窦房结就像是指挥家,发出规律的电信号,指挥心房、心室依次收缩舒张,将血液源源不断地泵向全身。然而,房颤发生时,这一切乱了套,心房肌纤维开始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地快速颤动,每分钟颤动频率可达350-600次,全然不听从指挥家的指令。

如此混乱的心房跳动,使得心房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入心室,进而影响整个心脏的泵血功能。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诸多不适症状。长期房颤若得不到有效控制,还会引发心力衰竭、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如同在健康之路上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之多,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所以对房颤的监测与管理刻不容缓。

二、传统监测之困:频繁跑医院的烦恼

以往,房颤患者要想精准了解心脏的状况,大多依赖于去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常规的心电图检查虽然能够捕捉到检查当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但它存在一个致命的“短板”——只能记录短暂瞬间的信息。房颤具有发作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很多患者在医院检查时,房颤可能并未发作,心电图呈现的是正常结果,这就容易导致漏诊,让隐藏的病情悄然溜走。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也就是俗称的“背盒子”。患者需要背着一个小巧的记录仪,连着电极片,在日常生活中连续记录24小时的心电图变化。这看似解决了短暂监测的问题,实则又带来了新的不便。一方面,背着记录仪的24小时里,患者的日常活动多少会受到限制,洗澡、睡觉都得小心翼翼,生怕电极片脱落或记录仪损坏;另一方面,记录结束后,患者还得再次返回医院,将数据交给医生解读,耗时费力。对于病情需要长期频繁监测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体力与精力的双重“马拉松”。

三、手机监测登场:科技赋能健康管理

随着移动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手机为房颤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居家监测之路。如今,市面上涌现出了多款专门针对心律失常监测的手机应用程序(APP),配合一些外接的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就能实现随时随地测心跳、查心律。

这些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通常体积小巧、便于携带,有的类似创可贴,只需轻轻贴在胸部相应位置;有的则是手环、手表样式,佩戴起来时尚又便捷。它们内置高精度的心电传感器,能够精准捕捉心脏的电信号,并通过蓝牙等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手机APP上。患者无论是在家中休息、外出散步,还是上班忙碌时,只要感觉心脏稍有异样,就能立即拿出设备进行测量,短短几十秒,一份详细的心电图报告便呈现在手机屏幕上。

手机APP更是功能强大,不仅可以实时显示心电图波形、心率数值,还能自动分析心律是否正常,对于疑似房颤等心律失常的情况给出预警提示。有些先进的APP甚至能依据患者长期的监测数据,生成个性化的健康报告,直观展示病情的变化趋势,为患者和医生后续的诊疗提供有力依据。

四、操作指南:轻松上手测心跳

使用手机进行房颤居家监测,操作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患者需要选购一款合适的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在购买时尽量选择经过权威认证、口碑良好的产品,确保监测的准确性。设备到手后,按照说明书进行初始设置,通常需要与手机进行蓝牙配对连接,这个过程就如同给手机找了个专属的“健康小助手”,两者“携手合作”。

当准备测量时,患者要保持安静放松的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因素干扰测量结果。如果使用的是贴片式设备,要确保贴片与皮肤贴合紧密,无褶皱、无气泡;若是手环、手表类,佩戴位置要符合要求,一般在手腕靠近动脉处。开启设备后,等待几十秒,手机APP上就会同步显示实时心电数据。

测量完成后,APP会自动存储数据,患者可以随时查看历史测量记录,对比不同时段的心率、心律变化。若发现某次测量结果出现异常,如心率过快、心律不齐且伴有预警提示,患者千万不要慌张,应先尽量保持平静,原地休息片刻后再次测量确认。如果多次测量结果依旧异常,就需要及时联系医生,将手机上的监测数据截图或导出,一并提供给医生,以便医生快速、精准地了解病情,给出专业的诊疗建议。

五、数据解读:看懂心跳的“密码”

手机APP给出的监测数据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但要真正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房颤患者的心率往往呈现出不规则的波动,有时可能远超正常范围,这反映了心脏泵血功能的紊乱。

除了心率,更关键的是心律。心律正常时,心电图波形呈现规律的周期性变化,而房颤发生时,波形变得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APP中的预警提示通常就是依据心律的异常变化发出的。当看到预警,意味着心脏可能正处于房颤发作状态,患者需要高度关注。

另外,一些APP还会提供诸如QT间期、RR间期等更专业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专业医生判断心脏的电生理状况更为精细,但对于患者来说,不必过于深究,只需大致了解正常范围,关注异常波动即可。如果对数据有任何疑问,随时向医生咨询,让专业的人来解读“心跳的密码”,确保对自身病情心中有数。

六、生活联动:以监测促健康

巧用手机监测心跳,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测量数据,更重要的是要将监测结果与日常生活紧密联动,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当患者通过手机监测发现心率、心律异常时,回顾近期的生活作息、饮食情况,往往能找到一些诱发因素。比如,前一晚熬夜追剧,第二天测量可能就会发现心率加快;又或者食用了大量辛辣、油腻食物后,心脏负担加重,心律也容易出现问题。基于这些发现,患者便能有意识地调整生活方式,早睡早起、规律作息,饮食上注重清淡、营养均衡,减少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运动锻炼方面同样如此。房颤患者并非不能运动,而是需要合理运动。通过手机监测,患者可以在运动前后测量心跳,了解不同运动强度对心脏的影响。一般来说,适合房颤患者的运动有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患者可以根据监测数据,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以达到既能锻炼身体、增强心肺功能,又不会诱发房颤发作的目的。

社交生活中,手机监测也能派上用场。患者外出旅行、参加聚会时,随身携带监测设备,随时关注心脏状况,确保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心脏安全无忧。一旦感觉不适,及时测量并采取相应措施,让自己和家人朋友都能放心。

七、医患沟通:搭建便捷桥梁

手机监测为房颤患者与医生之间搭建了一座便捷的沟通桥梁。以往,患者只有在去医院就诊时,才有机会向医生详细描述病情,而医生也只能依据有限的门诊时间和检查结果做出判断。如今,有了手机监测数据的支持,医患沟通变得更加及时、高效。

患者在家中发现异常测量结果后,第一时间将数据分享给医生,医生可以远程查看,提前了解患者的病情动态,为后续的门诊或线上诊疗做好充分准备。在复诊时,患者带着详实的手机监测记录,医生能更全面、精准地评估病情的发展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比如药物剂量的增减、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等。

而且,一些医疗APP还具备在线问诊功能,患者遇到问题时,随时随地就能向医生发起咨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医疗服务触手可及。这种紧密的医患沟通机制,大大提高了房颤的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八、展望未来:智能医疗新征程

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不断发展,房颤患者的手机居家监测还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未来,监测设备有望更加微型化、智能化,甚至集成到日常穿戴衣物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感监测。人工智能算法将进一步优化,不仅能更精准地识别房颤,还能预测房颤的发作风险,提前为患者发出预警,防患于未然。

同时,基于大数据的医疗服务也将更加完善,患者的监测数据将与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档案。医生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为不同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推动房颤治疗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房颤患者巧用手机“盯”心跳,开启了智能医疗时代的居家健康管理新模式。在科技的助力下,患者从被动就医转向主动监测、自我管理,让房颤不再是难以掌控的“健康难题”,而是在悉心呵护下,逐渐回归正常生活节奏,拥抱健康未来。

(马龙飞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