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破伤风针和破伤风疫苗,是一回事儿吗?

2025-01-17 19: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破伤风是由一种叫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的细菌进入血液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这种细菌会分泌破伤风痉挛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毒性极强,对人的致死量小于1ug。一旦感染,要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出现苦笑面容、肌肉抽搐、呼吸肌痉挛,病情严重,救治不及时病死率接近100%。

    这么可怕,破伤风有疫苗吗?

当然有,不但有疫苗,还有破伤风针呢。虽然都是破伤风的克星,但此“克星”非“比克星”。

一、什么是破伤风疫苗?

破伤风疫苗本身含有破伤风类毒素抗原,能刺激人体主动产生破伤风抗体,全程接种疫苗后的保护作用可以持续5~10年,甚至更长。缺点是起效慢,一般注射约2周后抗体才达到保护性水平。

实际上,我国为预防破伤风,已经将包含破伤风在内的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纳入常规免疫程序。

二、什么是破伤风针?

破伤风针通常指的是指破伤风抗毒素(TAT)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通过注入保护性抗体,中和破伤风梭菌所释放的外毒素,是严重创伤时重要的临床补救措施,但是不能抑制破伤风梭菌的繁殖。破伤风针的优点是见效快;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保护周期短,而且有过敏性休克风险。

三、不小心受伤了,需要打破伤风针还是破伤风疫苗?

视情况而定。

1. 如果已经完成了全程的免疫接种,而且时间不超过5年,对于一般性的伤口,不需要注射破伤风针。

2. 如果未完成全程的免疫接种或接种史不详,或者注射时间已经超过5年,那么当伤口污染或较深的情况,需要注射破伤风针并给与1剂破伤风疫苗进行加强免疫。需要注意的是,接种史不详或未接种人群,需要后续完成全程疫苗接种。

因此,按时接种疫苗,在必要时,临时注射破伤风针可为预防破伤风感染提供双重保险。

四、破伤风疫苗有哪些?

破伤风疫苗是指破伤风类毒素,目前含有破伤风类毒素(TT)的疫苗有破伤风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四联疫苗(百白破-Hib)、五联疫苗(百白破-脊灰-Hib)疫苗。

五、哪些人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

接种对象主要是发生创伤机会较多的人群,妊娠期妇女接种破伤风疫苗可预防产妇和新生儿破伤风。

六、破伤风疫苗具体接种程序?

1.无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史者,第1年接种2剂次(间隔4~8周) ,第2年接种1剂次,以后每10年加强1剂次,如遇特殊情况也可5年加强1剂次。

2.对已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的人员,自最后1剂次接种后3年以内受伤时不需接种,超过3年者加强接种1剂次。

3.对严重污染的创伤或受伤前未经全程免疫者,除接种疫苗外,可酌情在另一部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4.对已用含破伤风类毒素联合疫苗全程免疫者,每10年加强接种1剂次。

5.妊娠期妇女可在妊娠第 4个月、6~7个月时各接种1剂次。

七、接种部位及方法?

接种于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八、破伤风疫苗副作用?

接种后可引起轻微的局部反应,如疼痛、红肿,偶可见结节。轻微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疼痛和不适,可见于0. 5%~10%加强免疫者,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

九、哪些人不建议接种破伤风疫苗?

1.患严重疾病、发热者; 

2.有过敏史者; 

3.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者。

十、属于一类还是二类疫苗?

破伤风疫苗属于二类疫苗,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百白破、白破疫苗作为儿童的主动免疫,尚未开展成人的主动免疫。

十一、破伤风疫苗多久打一次?

完成全程免疫后的作用持续时间可达到5~10年,在全程免疫后进行加强免疫,其作用持续时间可达10年以上。实在不放心,还可以每隔10年加强1剂,延长保护期。

十二、没有发生创伤,可以打破伤风疫苗吗?

可以。对于高危人群推荐进行强化免疫,比如军人及警察、军校警校在校学生、监狱服刑人员、高校新生、出国人员、建筑及野外工程作业人员、特殊爱好人群(潜水、攀登)等。

[1]中华预防医学会.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实用预防医学,2021,4(28):385-411.

[2]6周至6岁儿童百白破疫苗免疫接种 - UpToDate

[3]7-18岁儿童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种 - UpToDate

[4]成人破伤风-白喉类毒素的预防接种 - UpToDate

[5]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成人破伤风急诊预防及诊疗专家共识[J].临床急诊杂志,2018,56(3):801-811.

(冀波 郑州人民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