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一个小伤口可能要了你的命——破伤风

2025-08-07 20: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厨房台面上,一枚生锈的铁钉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流出几滴血;花园里除草时,尖锐的草茎扎进了掌心,留下一个细小的黑点;孩子在沙坑里玩耍,被贝壳碎片蹭破了膝盖,伤口里还嵌着沙粒……这些日常场景中不起眼的小伤口,很多人习惯用清水冲一下、贴块创可贴就草草了事。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被忽视的伤口可能成为致命细菌的“入口”,引发死亡率高达30%~50%的破伤风。

破伤风:藏在伤口里的“隐形杀手”

破伤风的“元凶”是破伤风梭菌,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厌氧菌——土壤、灰尘、动物粪便、生锈金属表面,甚至人类的肠道中,都可能找到它的踪迹。这种细菌本身并不致命,但它在缺氧环境中会大量繁殖,释放出一种可怕的神经毒素——痉挛毒素。

痉挛毒素一旦进入人体,会迅速侵入神经系统,干扰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只是感觉咀嚼肌发紧,连张嘴都变得困难(俗称“牙关紧闭”);随后,面部肌肉会出现不自主痉挛,形成独特的“苦笑”面容;病情进展后,颈项部肌肉强直,身体会像一张弓一样向后反折(医学上称为“角弓反张”);最危险的是呼吸肌痉挛,会直接导致窒息,这也是破伤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更令人警惕的是,破伤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通常为7~8天,但短则24小时,长则数月甚至数年。有人在被木刺扎伤后数周才出现症状,往往意识不到与之前的小伤口有关,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哪些伤口最容易“招惹”破伤风?

并非所有伤口都会引发破伤风,但以下几类“高危伤口”需要特别警惕:

-深度穿刺伤:被钉子、针、树枝、金属碎片等扎出的深伤口,是破伤风梭菌的“理想家园”。这类伤口入口小、内部深,容易形成缺氧环境,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

-污染严重的伤口:被泥土、粪便、唾液污染的伤口,比如摔倒时蹭到满是污泥的地面,或被动物咬伤,感染风险会大幅增加。

-带铁锈的伤口:生锈的金属器械(如铁钉、菜刀)往往携带大量污垢和细菌,划伤皮肤后,不仅可能带入破伤风梭菌,还可能因异物残留加重感染。

-特殊类型伤口:烧伤、冻伤、开放性骨折、碾压伤等,由于皮肤完整性被严重破坏,且可能伴随组织坏死,容易形成缺氧环境,需重点防范。

-细小隐蔽的伤口:被鱼骨刺伤、木刺扎伤等看似微小的伤口,反而因为难以彻底清洁,更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伤口处理:第一时间切断感染链

被划伤、扎伤后,正确处理伤口能大幅降低破伤风风险,这是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具体步骤如下:

-彻底冲洗: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至少持续5~10分钟。如果伤口内有异物(如泥沙、铁锈、碎屑),要用无菌棉签轻轻清理,必要时可借助镊子取出(注意镊子需消毒)。水流要保持一定压力,尽可能将伤口深处的污染物冲出。

-规范消毒:冲洗后,用碘伏(浓度0.5%~1%)涂抹伤口及周围皮肤,范围至少覆盖伤口周围5厘米。避免使用酒精直接涂抹破损皮肤,以免刺激组织、影响愈合;也不建议用红药水、紫药水,这些药物会掩盖伤口情况,不利于后续观察。

-避免封闭:对于较深的穿刺伤或污染严重的伤口,不要急于用创可贴或纱布严密包扎。保持伤口暴露更利于氧气进入,破坏破伤风梭菌的缺氧生存环境。如果伤口位于易摩擦部位(如手掌、足底),可用透气性好的纱布松散覆盖,切忌使用不透气的塑料布包裹。

处理完伤口后,无论伤口大小,都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清创、缝合,以及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疫苗或抗毒素。

疫苗接种:最有效的“防护盾”

预防破伤风最可靠的方法是接种破伤风疫苗。我国实行的儿童计划免疫中,“百白破”联合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需在出生后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6岁时再接种1剂“白破”疫苗(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完成基础免疫后,体内会产生足够的抗体,保护期可达5~10年。

但疫苗的保护力并非终身,超过保护期后,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不同情况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如果过去5年内全程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且伤口较浅、污染轻微,一般无需额外接种;

-如果超过5年,或伤口属于“高危类型”,需补种1剂破伤风疫苗加强免疫;

-对于从未接种过疫苗、免疫史不详,或伤口污染严重(如被粪便、泥土污染)、深度较深(如穿刺伤、碾压伤)的情况,除了接种疫苗,还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快速中和可能存在的毒素,为疫苗起效争取时间。

避开这些认知误区

很多人对破伤风的认知存在偏差,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误区一:只有生锈的东西才会带破伤风菌

错。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干净的金属、泥土、唾液里都可能有。生锈的器械之所以风险高,是因为铁锈容易吸附污垢和细菌,并非铁锈本身含有细菌。

-误区二:伤口小就不用管

错。细小的穿刺伤(如被针扎、被鱼刺扎)反而容易形成封闭的缺氧环境,更利于破伤风梭菌繁殖。临床上,因小伤口引发的破伤风案例并不少见。

-误区三:打过疫苗就一劳永逸

错。疫苗的保护期有限,一般为5~10年。超过保护期后,若再次受伤,尤其是高危伤口,仍需根据情况补种。

-误区四:用酒精消毒就安全了

错。酒精虽能杀灭部分细菌,但无法深入伤口内部,且对厌氧菌的效果有限。过度使用酒精还会刺激伤口组织,影响愈合。

破伤风虽然凶险,但它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生活中难免遇到小磕小碰,别让轻视变成致命的疏忽。记住,一个小小的伤口,处理不当可能真的会危及生命,而及时清洁伤口、规范接种疫苗,就是守护健康最可靠的盾牌。

(伍静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急诊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