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只看似温顺的流浪猫突然挠破孩子的手背,当调皮的幼犬在玩耍时咬破主人的裤脚,这些看似轻微的伤口背后,可能潜藏着一个致命威胁——狂犬病。这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高达100%,但它同时也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处理预防的疾病。掌握动物致伤后的正确应对方法,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认识狂犬病:看不见的致命威胁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常见传播途径包括咬伤、抓伤,或病毒接触到破损的皮肤、黏膜。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沿着神经纤维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最短可至数天,最长可达数年。发病后,患者会出现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典型症状,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犬类会传播狂犬病。猫、蝙蝠、狐狸、浣熊等哺乳动物都可能携带病毒,其中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约占所有病例的95%以上。看似健康的动物也可能是病毒携带者,因此被任何哺乳动物致伤后,都不能掉以轻心。
黄金处理期:伤口处理的三个关键步骤
被动物致伤后,第一时间的伤口处理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这被称为预防狂犬病的“第一道防线”。正确的处理流程包括冲洗、消毒和合理止血,整个过程需在致伤后立即开始。
彻底冲洗是核心。用20%的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持续15分钟。水流应保持一定压力,确保冲刷到伤口的每个角落,尤其是较深的伤口,可用无菌注射器深入内部冲洗,尽可能将唾液中的病毒清除。若现场没有肥皂水,可用清水反复冲洗,切忌直接包扎伤口或仅用纸巾擦拭。
规范消毒不可少。冲洗完成后,需用稀碘伏(0.025%~0.05%)、苯扎氯铵(0.005%~0.01%)等具有病毒灭活作用的消毒剂涂擦伤口及周围皮肤。注意避免使用酒精直接涂抹破损组织,以免刺激伤口影响愈合。
止血包扎有讲究。若伤口出血较多,可用干净纱布轻轻压迫止血,止血后无需严密包扎,保持伤口暴露更利于病毒排出。仅在伤口位于易摩擦部位(如手掌、足底)或出血不止时,才用透气性好的纱布松散覆盖,避免使用不透气的塑料布包裹。
疫苗接种:48小时内的“免疫盾牌”
无论伤口大小、深浅,只要存在皮肤破损或黏膜接触,都需在48小时内到正规医疗机构的犬伤门诊接种狂犬病疫苗。超过48小时接种仍有意义,但越早接种,免疫效果越可靠。
目前我国常用的接种方案有两种:“5针法”需在第0天(接种当天)、3天、7天、14天、28天各接种1剂,共5剂;“2-1-1”四针法则在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1剂),第7天和21天各接种1剂,全程4剂。两种方案的免疫效果相同,均需严格按时间节点完成接种,不可中途中断。
很多人存在误区:“自家宠物打过疫苗,被抓伤就不用打针了。”事实上,动物接种疫苗后仍可能携带病毒,尤其是流浪动物、野生动物致伤,或动物出现狂躁、流涎、攻击性增强等异常表现时,必须全程接种疫苗。
高危情况:被动免疫制剂的“紧急救援”
对于Ⅲ级暴露(如穿透性皮肤咬伤、抓伤,或伤口位于头面部、颈部、手指等神经密集区域),以及Ⅱ级暴露中免疫力低下者(如长期服用激素、艾滋病患者),除疫苗外,还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
这类制剂含有高效价抗狂犬病抗体,能快速中和伤口内的病毒,为疫苗激发主动免疫争取时间。使用时需按体重计算剂量,沿伤口边缘均匀注射,剩余制剂在远离疫苗接种部位的肌肉注射,且与疫苗接种间隔不超过24小时。
日常预防:从源头切断风险
预防狂犬病,日常防护同样重要。养宠家庭应定期给猫狗接种狂犬病疫苗,遛狗时牵好牵引绳,避免宠物与野生动物接触;遇到陌生动物保持距离,不随意挑逗、投喂,尤其警惕行为异常的动物(如主动攻击、无目的游荡、叫声怪异等);儿童抵抗力较弱,家长需全程看护,避免孩子单独接触动物。
狂犬病虽凶险,但只要遵循“及时处理伤口、规范接种疫苗、必要时联用被动免疫制剂”的原则,就能有效预防。被动物致伤后,任何犹豫和侥幸都可能付出生命代价。记住,科学应对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坚实的保护,这道生命防线,容不得半点疏忽。
(伍静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