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帕金森病:手抖背后的“多巴胺危机”

2025-05-19 13: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位老人静静地坐着,双手却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吃饭时筷子拿不稳,喝水时水杯也会跟着晃动。这看似平常却又让人揪心的手抖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帕金森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帕金森病的神秘面纱,探寻手抖背后那场“多巴胺危机”。

一、帕金森病,究竟是什么?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它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年龄老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简单来说,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精密的“指挥中心”,而神经细胞则是传递指令的“信使”,它们通过释放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来协调身体的运动。当患上帕金森病时,大脑中负责产生多巴胺的神经细胞会逐渐死亡或功能受损,导致多巴胺的分泌量大幅减少。这就好比“指挥中心”的信号传递出现了严重故障,身体的运动系统失去了精准的调控,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二、手抖,帕金森病的典型“信号”

手抖,医学上称为震颤,是帕金森病最为人熟知的症状之一。这种震颤通常在安静状态下最为明显,比如当我们把手放在腿上不动时,手指可能会不自觉地开始抖动。而当我们有意去做某个动作,比如伸手拿东西时,震颤反而可能会减轻或暂时消失。除了手抖,患者还可能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缓等症状。比如,起床、转身、走路等日常动作会变得十分困难,步伐变小且缓慢,走路时手臂摆动幅度减小,就像被“冻住”了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冻结步态”。另外,患者的面部表情也会变得呆板,就像戴了一副面具,很少有笑容,这种症状被称为“面具脸”。

三、“多巴胺危机”,如何影响生活?

多巴胺在人体运动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多巴胺水平正常时,我们的身体能够灵活、协调地完成各种动作。然而,帕金森病患者由于多巴胺分泌不足,身体的运动控制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想象一下,你原本可以轻松地跑步、跳舞、写字,但现在却连基本的行走都变得困难重重,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种身体上的限制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很多患者会因为自己的病情而感到沮丧、焦虑,甚至产生自卑情绪,不愿意与外界接触,逐渐陷入孤独的境地。

四、诊断帕金森病,并非易事

虽然帕金森病有一些典型的症状,但要准确诊断它却并不简单。因为其他一些疾病,如特发性震颤、脑血管病等,也可能出现类似手抖的症状。医生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并进行一系列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有时候,还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手段,如脑部影像学检查,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而且,帕金森病的症状往往是逐渐出现的,早期可能只是轻微的手抖或动作迟缓,很容易被患者和家属忽视,从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

五、治疗帕金森病,多管齐下

目前,帕金森病虽然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补充多巴胺或增强多巴胺的作用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然而,药物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病情的进展,药物的效果可能会逐渐减弱,还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开关现象”(患者在服药后症状突然缓解,像打开了开关一样,但一段时间后又会突然加重,像关上了开关)和“异动症”(身体出现不自主的、异常的运动)。

除了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作业治疗则侧重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吃饭、洗漱等。此外,心理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通过在大脑特定区域植入电极,刺激神经细胞,调节神经活动,从而改善症状。

六、预防帕金森病,我们能做些什么?

虽然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方面入手,降低患病的风险。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合理饮食,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等,有助于减少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伤。适量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活性。其次,要尽量避免接触一些可能对神经系统有害的环境因素,如农药、重金属等。另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也有助于维护神经系统的健康。

帕金森病,这个看似遥远却又可能悄悄降临的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手抖,只是它露出的一角“冰山”,背后隐藏着的是复杂的“多巴胺危机”。通过了解帕金森病的相关知识,我们能够更加关注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予帕金森病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面对疾病时,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勇敢地与病魔抗争,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郭雅俊 滑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