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疝气“偏爱”这些姿势,巧妙纠正防中招

2023-06-09 09: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健康的“舞台”上,疝气常常扮演着一个低调却又让人烦恼的“小麻烦”角色。它看似不起眼,实则可能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当我们不经意间摆出某些姿势时,就如同给疝气发出了“邀请函”,让它更容易“登门造访”。对于疝气,大家了解多少呢?为何它会偏爱特定的姿势?又该如何通过巧妙纠正姿势,将这一隐患拒之门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疝气的知识世界,揭开它与姿势之间的神秘面纱,掌握预防疝气的实用妙招,守护身体的健康防线。

一、疝气究竟是什么:身体的“薄弱环节”泄密

疝气,简单来说,是人体内的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它原本应该待的“位置”,通过人体的薄弱点、缺损处或孔隙,“挤”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最常见的疝气类型是腹股沟疝,它就像一个调皮的“不速之客”,常常出现在腹股沟区域,也就是大腿根部与腹部交界处。当我们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时,腹腔内的肠管、网膜等脏器,就可能顺着腹股沟管这个“通道”向外突出,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肿块,摸起来软软的,有时还伴有坠胀感或轻微疼痛。

除了腹股沟疝,还有脐疝、切口疝等不同类型。脐疝多见于婴幼儿,由于肚脐部位在胎儿发育过程中是腹壁闭合的最后一环,相对薄弱,当宝宝哭闹、腹压升高时,腹腔内容物就可能从肚脐处突出。切口疝则通常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强度减弱,脏器便有了可乘之机,从切口处“钻”出来。了解这些疝气的“藏身之处”和形成机制,是我们预防疝气的第一步。

二、疝气为何“偏爱”特定姿势:力学与解剖的“纠葛”

(一)长时间站立:重力的“下拉”陷阱

长时间站立是疝气的一个常见诱发因素。当我们保持站立姿势时,身体的重量全部垂直向下压,腹腔内的脏器也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此时,腹股沟区、腹壁等部位的薄弱点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大,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使劲拉扯。尤其是对于那些本身腹壁肌肉力量薄弱的人,比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逐渐萎缩,腹壁强度降低,长时间站立后,脏器更容易突破薄弱防线,形成疝气。就好比一座年久失修的城墙,在持续的重压下,墙体出现裂缝,外敌(脏器)便有了入侵的机会。

(二)弯腰驼背:脊柱变形引发的“连锁反应”

弯腰驼背这个看似普通的不良姿势,背后却隐藏着疝气的隐患。当我们弯腰驼背时,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发生改变,胸廓和腹部向前塌陷,腹腔空间被压缩,压力瞬间升高。这种情况下,腹腔内的脏器被迫寻找“出路”,而腹壁的薄弱部位就成了它们的首选目标。而且,长期弯腰驼背还会导致腹部肌肉松弛、拉伸,进一步削弱腹壁的抵抗力,使得疝气更容易乘虚而入。想象一下,原本紧密排列的士兵(腹壁肌肉),因为指挥官(脊柱)的失职,队形散乱,防御工事崩塌,敌军(脏器)自然就能长驱直入。

(三)用力排便:腹压飙升的“危险时刻”

每天的排便过程,如果姿势不正确,也可能成为疝气的“导火索”。很多人在厕所里习惯憋气、用力,试图快速解决问题,殊不知这一行为会使腹压急剧上升,如同狂风暴雨般冲击着腹壁。特别是那些患有便秘的人,排便本就困难,用力更是频繁且持久,这给疝气的发生创造了绝佳条件。此时,腹股沟区、脐部等薄弱点就像被洪水冲击的堤坝,一旦承受不住压力,腹腔脏器就会汹涌而出,引发疝气。

(四)久坐不动:静态压迫的“慢性杀手”

现代人的工作模式常常是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久坐看似平静,实则暗藏危机。长时间坐着,臀部和大腿后侧受到持续的静态压迫,血液循环不畅,腹部肌肉松弛,腹腔内的压力逐渐积聚。同时,久坐还会使盆底肌和腹壁肌肉得不到锻炼,日益薄弱,为疝气的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如同一块长期不翻动的土地,肥力流失,杂草丛生(腹壁肌肉松弛),再也无法抵御外界的侵袭(脏器移位)。

三、巧妙纠正姿势,预防疝气“大作战”

(一)对抗长时间站立:适时休息与支撑

既然知道长时间站立容易诱发疝气,那就要学会巧妙应对。如果工作性质决定必须长时间站立,比如售货员、保安等职业,不妨每隔一段时间,给自己安排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哪怕只有5-10分钟。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放松腿部肌肉,让腹腔脏器的压力得到暂时缓解。另外,穿戴合适的弹力袜或腹带也是不错的选择。弹力袜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腿部肿胀,间接缓解腹腔压力;腹带则像给腹壁增加了一层“防护盾”,对腹壁薄弱部位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增强腹壁抗压能力,抵御脏器“外逃”。

(二)告别弯腰驼背:挺直脊梁,重塑身姿

纠正弯腰驼背,从日常的点滴做起。无论是走路、坐着还是站立,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挺胸抬头的姿势,让脊柱恢复它的自然生理曲度。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辅助工具,如背背佳之类的矫姿带,它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姿势习惯,通过持续的外力提醒,将弯腰驼背的“惯性”慢慢扭转过来。同时,加强背部和腹部肌肉的锻炼至关重要。像小飞燕、平板支撑等简单动作,既能强化背部肌肉,又能增强腹部核心力量,使脊柱得到更好的支撑,腹部有更坚实的“壁垒”,让疝气无机可乘。

(三)优化排便姿势:自然顺畅,避免用力

摒弃传统的憋气用力排便方式,采用更科学的姿势。使用坐便器时,可以在脚下垫一个小凳子,使双腿微微抬高,这样能让直肠与肛管之间的角度更接近自然排便状态,减少排便阻力,避免过度用力。蹲便器则本身就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有助于顺畅排便。此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发生,从源头上降低腹压飙升的风险,预防疝气。

(四)打破久坐魔咒:动起来,激活全身

对于久坐一族,打破久坐的僵局是关键。设定闹钟,每隔1-2小时提醒自己起身活动一下,哪怕只是简单地在办公室里走动几步,伸展四肢,也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腹部压力。利用工作间隙,做一些简单的办公室健身操,如转腰、抬腿、踮脚尖等动作,既能锻炼腹部、盆底等易被忽视的肌肉群,又能让身体保持活力,远离久坐带来的各种健康隐患,包括疝气。

四、疝气高危人群与日常防护:强化防线

(一)高危人群锁定

了解自己是否属于疝气高危人群,能让预防工作更有针对性。老年人无疑是高危群体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腹壁肌肉萎缩、强度减弱,加上常伴有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疝气发生率较高。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由于腹壁发育尚未完善,肚脐部位薄弱,容易发生脐疝。另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长期搬运重物,腹压持续升高,腹壁承受巨大压力,疝气发病风险大增。还有,孕妇在孕期,随着胎儿发育,腹腔压力逐渐增大,腹壁被拉伸,也容易诱发疝气,这些高危人群需要格外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加强日常防护。

(二)日常防护要点

对于高危人群,日常防护要全方位升级。老年人要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如通过药物、饮食调整等方式改善便秘,控制咳嗽,减少腹压波动。婴幼儿脐疝一般在1岁以内多可自愈,家长只需注意观察,避免宝宝长时间哭闹,必要时可使用脐疝带进行辅助保护。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劳动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技巧,避免过度用力,搬运重物时尽量借助工具,减轻身体负担,工作之余加强腹壁肌肉锻炼,增强腹壁强度。孕妇则要定期产检,关注腹腔压力变化,穿戴合适的孕妇托腹带,既能缓解腰部压力,又能对腹壁起到一定支撑作用,预防疝气发生。

疝气虽然常见,但并非不可预防。只要我们了解它的诱发因素,尤其是认识到姿势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巧妙纠正姿势,加强日常防护,高危人群做好精准防控,就能在这场与疝气的较量中占据主动,让身体远离疝气的困扰,享受健康生活。

(吴红杰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甲状腺与乳腺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