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季节交替之时,早晚温差较大,伴随着秋冬呼吸道感染疾病高发季的到来,支原体肺炎成为了现在的高频词。面对支原体肺炎,这些知识家长要知道!
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且没有细胞壁。其名字虽然带有“肺炎”,但不代表其感染后一定会出现肺炎。它作为一种常见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可以引起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以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特别是5岁以上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3岁以下婴幼儿也不少见。
哪些因素可能增加孩子患病的风险?
免疫力下降:孩子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免疫力较弱,会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入侵。
接触传染源:当孩子接触身边已经感染肺炎支原体或者处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潜伏期的小朋友或成人,都可能被传染。
环境因素:如果孩子经常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可能会接触到更多的病原菌,增加患病风险。
卫生习惯:如果孩子不注意个人卫生,例如不经常洗手,或者玩一些脏乱的玩具和绒毛玩具,可能会接触到更多的病原菌。
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有哪些症状?
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经过 1-3 周(8天~35天)的潜伏期,继而出现症状,但约 1/3 的病例也可无症状。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主要症状为发热和咳嗽,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夜间为重,常持续 4 周以上,病初之后可能会出现咳白痰,当合并典型细菌感染时可能会咳黄色或黄绿色黏痰。
病程进展过程中,有的患儿会出现咽痛、胸痛、头痛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紫绀和呼吸困难。同时,肺炎支原体被公认为可引起广泛的肺外表现,可以影响到几乎每一个器官,以耳痛、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较多见,少数患者可伴发胃肠炎、心包炎、心肌炎、脑膜脑炎、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关节炎及肝炎等。
遇到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就医?
如果孩子年龄在3岁以内,或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基础疾病,一旦出现高烧、咳嗽,最好尽快到医院就诊;
针对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体温超过38.5℃且持续48小时,或高热时间不长但精神萎靡、不愿意吃东西,甚至呕吐、腹泻等,也建议尽快就医。
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治疗方法
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首选药物为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近年来,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广泛应用,儿童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
如果出现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我们可以选择替代药物,一类是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对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有确切疗效。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说明书上显示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米诺环素的作用相对较强,多西环素的安全性较高,但8岁以下儿童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属超说明书用药,需经家属知情同意。
另一类替代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常用的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由于存在骨骼肌腱方面的潜在风险,我国1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对于重症难治患儿权衡利弊、经家属知情同意可考虑使用。
▲ 特别提醒,以上药物均为处方药,需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购买和用药。
若患儿症状较重,则需要及时住院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怀疑有黏液栓堵塞和急性塑型性支气管炎的重症患儿应尽早进行儿科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为了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多给孩子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避免孩子着凉。
注意个人卫生
教育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等情况下。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避免孩子接触感染源,如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避免在室内吸烟,减少空气污染。
避免人群密集场所
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电影院等。如果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
应对儿童支原体肺炎,家长应高度重视,学习相关科普知识,维护孩子身体健康。
(封金花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呼吸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