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探秘介入手术室:那些高科技设备的神奇护理使命

2025-03-20 17: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开启介入手术室的科技之门

当我们谈及现代医学的卓越成就,介入手术室无疑是一座闪耀着高科技光芒的殿堂。在这里,一场场没有大开大合“刀光剑影”的微创手术悄然改变着患者的命运。与传统手术室相比,介入手术室更像是一个装满精密仪器的“未来世界”,每一台设备都承载着独特的使命,而它们背后的护理工作,更是保障这些高科技设备精准运行、为患者带来生机的关键力量。

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血管“透视眼”的悉心守护

(一)DSA的神奇成像原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堪称介入手术室的核心设备之一,它就像拥有一双能看穿人体血管的“透视眼”。其原理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照射,通过计算机处理,将血管影像从周围组织影像中分离出来,清晰地呈现血管的形态、走向及病变情况。在进行心血管介入手术时,医生借助DSA能够精准定位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为后续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提供准确导航。

(二)术前精细调试

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对DSA进行全面细致的调试。检查X射线发生器的性能,确保发射出的X射线强度稳定、均匀,这直接关系到成像质量。校准图像采集系统的参数,如帧速率、分辨率等,让血管影像清晰锐利,不放过任何细微病变。还要测试C型臂的机械运动,保证其能够灵活、精准地旋转、平移,全方位捕捉患者不同体位下的血管影像,为手术提供多角度视野。

(三)术中应急维护

手术过程中,尽管前期做了充分准备,DSA仍可能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图像突然出现噪点干扰,护理人员需迅速判断是X射线源的问题,还是图像传输线路的故障。若是X射线源不稳定,要及时调整高压发生器的参数;若为线路问题,则要排查连接点是否松动,快速更换受损线路,确保手术不受影响,医生能持续看到清晰的血管影像。

(四)术后清洁与保养

术后对DSA的清洁保养至关重要。用专业的消毒剂擦拭设备表面,去除手术中沾染的血迹、体液等污染物,防止细菌滋生。对C型臂等可活动部件进行润滑保养,检查机械连接部位有无磨损,确保其下次使用时运转自如。同时,还要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备份、整理,存入医院影像数据库,为后续的病例分析、科研等提供资料支持。

三、高压注射器:精准“弹药输送器”的护航之旅

(一)高压注射器在介入中的关键作用

在介入手术中,尤其是血管造影、肿瘤栓塞等操作,常常需要快速、精准地将造影剂或药物注入血管内。高压注射器就担当起这个重任,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一定量的液体以高压状态注入,使造影剂迅速充盈血管,达到理想的显影效果,帮助医生清晰地观察病变。

(二)注射参数设定的护理要点

术前,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手术类型等因素,精确设定高压注射器的参数。注射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过慢则无法达到良好的显影要求;注射剂量不准确,既影响成像效果,又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例如,在对一位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造影时,考虑到其血管弹性较差,护理人员将注射速度适当调低,剂量精准控制,确保造影安全、有效。

(三)防止造影剂外漏的监控

注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时刻紧盯高压注射器的运行状态,防止造影剂外漏。一旦发现注射部位周围出现肿胀、疼痛,或患者自诉有异样感觉,要立即停止注射,检查针头位置是否正确、血管是否通畅。及时处理外漏情况,避免造影剂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减轻患者痛苦。

(四)注射器的日常维护

术后,对高压注射器的维护不能马虎。拆卸一次性耗材,将注射器主体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检查管路连接部位有无残留造影剂结晶,这些结晶可能堵塞管路,影响下次注射精度。同时,对注射器的压力传感器、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进行检测、校准,保证其性能稳定,随时待命迎接下一次手术任务。

四、介入超声仪:软组织“侦察兵”的贴心照料

(一)介入超声仪的独特优势

介入超声仪在一些浅表器官、软组织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利用超声技术,实时显示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引导穿刺针精准命中目标。与其他成像方式相比,超声具有无辐射、操作简便、可实时动态观察等优点,在甲状腺、乳腺等部位的活检、囊肿穿刺引流等手术中深受青睐。

(二)探头的清洁与消毒

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对介入超声仪的探头进行精心清洁消毒。因为探头在术中会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若消毒不彻底,极易引发感染。先用柔软的湿布擦拭探头表面的耦合剂,再用医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确保探头无菌。同时,要检查探头线缆有无破损,避免影响超声信号传输。

(三)术中图像优化

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手术部位、深度等不同需求,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调整超声仪的图像参数,如增益、时间增益补偿等,使组织图像更加清晰、层次分明。例如,在进行肝脏肿瘤的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时,通过精细调整参数,将肿瘤边界、内部结构清晰呈现,为穿刺提供准确指引,提高活检的准确性。

(四)设备的定期校准

术后,介入超声仪需要定期校准,以保证超声图像的质量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校准内容包括超声频率、声速、深度测量等参数,通常由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标准模块进行操作,护理人员则负责做好校准记录,跟进校准结果,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五、监护仪:生命体征“守护者”的严密守望

(一)全方位的生命体征监测

在介入手术全过程,患者的生命体征犹如悬在半空的“风筝线”,必须时刻拉紧。监护仪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等关键指标,一旦出现异常波动,立即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采取紧急措施。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哪怕是瞬间的心率失常、血压骤降,监护仪都能敏锐捕捉,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二)电极片与传感器的维护

术前,护理人员要确保监护仪的电极片、传感器等部件粘贴或佩戴正确,且接触良好。电极片若粘贴不牢,会导致心电信号采集不准确;血氧饱和度传感器位置不当,会影响测量结果。术中要随时检查这些部件,若因患者出汗、体位变动等原因出现松动,及时调整、更换,保证生命体征监测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三)数据记录与分析

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监护仪上的数据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每隔一段时间,对数据进行分析,观察生命体征的趋势,这有助于医生提前预判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手术策略。例如,发现患者血压呈逐渐下降趋势,医生可结合手术进程判断是麻醉深度问题,还是手术操作引发的出血风险,从而及时干预。

(四)设备的故障排查

尽管监护仪稳定性较高,但偶尔也可能出现故障。如屏幕突然黑屏、数据不显示等情况,护理人员首先要检查电源连接是否正常,再查看各线缆接口有无松动,若无法自行解决,迅速通知工程技术人员前来维修,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监护功能,不耽误患者救治。

在介入手术室这个高科技的舞台上,每一台设备都是主角,而护理人员就是它们背后的无名英雄。通过精心的调试、严格的维护、实时的监控,保障这些高科技设备在每一场手术中都能精准发力,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推动现代医学微创手术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李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介入手术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