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介入手术以其微创、精准、恢复快等优势,成为众多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介入手术室仍然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地方。
一、术前准备
对于患者而言,术前需要进行一系列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血液检查、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等,以确保身体状况适合手术。同时,患者要了解手术的过程、风险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饮食方面,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全麻患者需术前8小时禁食、禁水,局麻患者则可进食清淡饮食。此外,患者还需提前去除身上可能影响手术的物品,如假牙、饰物、发卡等,并穿着宽松的病号服。
而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来说,术前准备工作同样繁杂而细致。他们需要检查手术所需的各种器械是否齐全、完好,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常见的介入器械有静脉导管、导丝、滤器、弹簧栓子等,这些器械根据用途和特点可分为血管性介入器械和非血管性介入器械。同时,要准备好备用器械,以应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手术室的空气净化也至关重要,要确保空气洁净,符合无菌操作要求。此外,还需调整好手术室的照明、温度和湿度,为手术创造一个良好的操作环境。
二、麻醉配合
麻醉是介入手术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护理人员需要与麻醉师紧密配合,确保麻醉过程顺利进行。在麻醉前,护理人员要协助麻醉师核对患者信息,准备好麻醉药物和器械。在麻醉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例如,当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情况时,要立即通知麻醉师,并协助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快输液速度、给予升压药物等。
麻醉苏醒期同样需要护理人员的细心照料。手术结束后,要协助麻醉师进行患者的苏醒工作,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处理,让患者能够安全、舒适地度过麻醉苏醒期。
三、体位摆放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手术需要,协助医生将患者摆放在正确的手术体位上,确保手术部位充分暴露且患者舒适。常见的体位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在摆放体位时,要注意使用约束带等固定设备将患者稳固地固定在手术台上,防止患者移动影响手术进行。
以心脏介入手术为例,患者通常需要采取仰卧位,并将右上肢外展,以便医生进行穿刺操作。在摆放体位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舒适度,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患者身体受压、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同时,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要及时调整。
四、器械传递
在介入手术中,器械传递是一项看似简单却要求极高的工作。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手术器械的名称、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准确无误地将医生所需的器械、纱布等物品及时传递到手术区域。这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应变能力。
例如,在血管介入手术中,医生可能会频繁地使用导管、导丝等器械进行操作。护理人员要能够根据医生的指令,迅速、准确地传递相应的器械,并且要确保器械的传递方向和力度合适,避免器械掉落或损坏。同时,要注意观察手术进展,提前准备好可能需要的器械,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五、生命体征监测
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指标,定时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六、术后交接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的职责并未结束。他们需要与病房护士进行细致的术后交接,包括患者的病情、手术情况、护理要点等。要向病房护士详细交代患者的生命体征、穿刺部位情况、用药情况等,确保病房护士能够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护理提供连续性的服务。
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护理指导,包括饮食、活动、用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例如,告知患者术后要适当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穿刺部位出血等。
希望通过今天的揭秘,能让大家对介入手术室中的术中护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这些守护生命的天使们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崔宗义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介入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