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有创动脉压观察,精准护理的基石,你了解多少?

2025-01-23 16: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有创动脉压(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IABP)监测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复杂手术及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血压数据,还能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循环功能、指导治疗以及预测预后。本文将深入探讨有创动脉压监测的概念、方法、护理要点以及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旨在强调其在精准护理中的基石地位。

一、有创动脉压监测的概念

有创动脉压监测是一种通过体表插入导管或监测探头至心脏或血管腔内直接测定血压的方法。相比于无创动脉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NIBP)监测,IABP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血压水平,尤其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下。

原理及方法

原理:经动脉穿刺置管后,通过压力传感器和充液导管系统直接测量动脉血压。

方法: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通常由电子系统和充液导管系统组成。穿刺成功后,将动脉导管与充液导管系统相连,通过换能器将充液系统与电子监测系统相连接,调零后即可直接连续测量动脉血压。

二、有创动脉压监测的适应证与禁忌症

适应证

各类危重患者和复杂大手术及有大出血的手术。

体外循环直视手术。

低温治疗或需控制性降压的手术。

严重低血压、休克需反复测量血压的患者。

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的患者。

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

心肺复苏术后的患者。

禁忌症

穿刺部位或其附近存在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

患有血管疾病的病人,如脉管炎等。

手术操作涉及同一部位。

ALLEN试验阳性者禁忌行桡动脉穿刺测压。

三、有创动脉压监测的护理要点

1. 穿刺与置管

穿刺部位选择:首选桡动脉,因其位置表浅且相对固定,易于穿刺成功。但应首先进行ALLEN试验,确保尺动脉侧支循环良好。

无菌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手术区域干净,降低感染风险。

局部麻醉: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减轻患者穿刺过程中的疼痛与不适。

2. 导管维护

保持通畅:定期检查导管是否堵塞或积血,及时排除。使用肝素盐水持续冲洗测压管道,防止血栓形成。

固定导管:确保导管位置稳定,避免滑移或脱落。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超过此时间需重新评估并及时更换导管。

定期更换敷料:每24小时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清洁。

3. 监测与记录

参数调整:根据患者需要,及时调整血管压力监测的参数,如灵敏度、血流图的时间常数等。

生命体征记录:定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动脉压数据,及时向医生汇报。

波形观察:密切观察动脉波形变化,分析心肌收缩能力,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远端肢体缺血:密切观察术侧远端手指的颜色与温度,发现缺血征象应及时拔管。

局部出血血肿:穿刺失败及拔管后有效压迫止血,尤其对应用抗凝药的患者。

感染:加强无菌技术管理,每日监测体温和血象,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拔出导管并应用抗生素。

四、有创动脉压监测的风险与并发症

尽管有创动脉压监测在临床中具有诸多优势,但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出血:穿刺过程中或导管留置期间可能发生出血,严重者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

血栓形成:穿刺过程或留置导管期间,血管内壁可能受损,容易形成血栓。

感染:由于密闭性差,可能引发感染。

动脉痉挛:穿刺过程或导管留置期间,可能引起动脉受到损伤或刺激,导致动脉痉挛。

动脉粥样硬化:长期监测可能对动脉壁造成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五、结语

有创动脉压监测是精准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宝贵的生命体征数据,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和治疗决策。然而,其操作过程复杂,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严格的无菌操作意识。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护理水平,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有创动脉压监测在临床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卓宏亚 郑州人民医院 神经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