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作为常见的肠道疾病,其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结肠内镜诊疗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结肠息肉的发现和切除。本文将详细介绍从发现结肠息肉到通过内镜完成诊疗的全过程,旨在为患者提供一份详尽的指导和安心指南。
一、初步发现:症状与诊断
症状表现
结肠息肉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息肉的增长,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便血:息肉表面破损时,可出现便血症状。
腹痛:息肉可能引发肠道不适或疼痛。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
腹部肿块:息肉较大时,可在腹部触及肿块。
诊断方法
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
结肠镜检查:通过内窥镜观察肠道内部情况,是诊断结肠息肉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辅助评估息肉的位置和大小。
大便潜血试验: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血液,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二、结肠镜检查:从准备到检查
检查前准备
结肠镜检查前的准备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检查效果:
饮食调整:检查前三天开始低渣饮食,避免摄入红色、紫色食物及带籽果蔬。检查前一天转为全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
肠道清洁:检查前6-8小时服用泻药或进行灌肠,直至排出清水样便。
病史告知:向医生告知自己的病史、药物过敏史和正在服用的药物。
签署知情同意书:了解检查风险和益处,签署知情同意书。
检查过程
结肠镜检查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体位准备: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左侧卧位,双腿弯曲。
内镜插入:医生将结肠镜通过肛门插入直肠,逐渐推进到结肠内部。
观察与记录:医生通过内镜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包括肠壁颜色、形态、血管分布等,并记录异常情况。
活检与处理:如发现息肉等病变,医生会使用活检钳进行取样或即时处理。
检查后注意事项
检查结束后,患者需注意以下事项:
休息:在休息室休息一段时间,直至感觉恢复正常。
饮食: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半流质。
药物:按照医生建议服用药物,如止痛药、消炎药等。
复诊:如出现异常症状,如腹痛、便血等,应及时复诊。
三、结肠息肉切除:安心治疗
切除前准备
在进行结肠息肉切除前,患者和医生需做好以下准备:
患者沟通:医生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手术过程、风险和术后注意事项。
设备检查:确保内镜设备的工作状态良好,灵敏度和清晰度达到要求。
器械准备:准备必要的器械和材料,如生物组织夹钳、止血钳等。
切除过程
结肠息肉切除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定位息肉:通过内镜观察,确定息肉的位置和大小。
切除息肉:使用电切器械或激光等手段,将息肉切除。
止血处理:切除后,使用止血钳或止血药物进行止血处理。
观察伤口:确保伤口无出血和穿孔等异常情况。
切除后处理与随访
切除后,患者需注意以下事项:
饮食调整:遵医嘱进食无渣饮食3-5天,避免剧烈运动。
伤口观察:观察伤口情况,如出现持续腹痛、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复诊与随访:定期复诊,了解息肉切除后的恢复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治疗。
四、总结与展望
结肠息肉内镜诊疗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充分的检查前准备、规范的检查过程、专业的切除技术和细致的术后处理,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内镜设备的不断更新,结肠息肉内镜诊疗将更加精准、高效。同时,患者也应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体检和肠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结肠息肉等肠道疾病。
总之,从发现到安心,结肠息肉内镜诊疗的全流程需要患者和医生的紧密配合与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手段,我们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李毅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镜诊疗部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