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胃息肉不再‘隐身’,内镜技术下的早期发现与安心治疗

2024-06-12 17: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胃息肉,这一曾经隐匿于胃壁之内的病变,如今在内镜技术的精准“探照”下,已无所遁形。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内镜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胃息肉的早期发现率,更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心、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将深入探讨内镜技术在胃息肉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围术期护理的重要性,旨在为患者带来更为全面的健康指导。

一、胃息肉的认知与危害

胃息肉,简而言之,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但随着息肉的增长,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过多、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内镜技术在胃息肉诊断中的应用

内镜技术,尤其是电子胃肠镜,已成为胃息肉诊断的金标准。其放大功能能够精准识别微小病变,甚至深入到黏膜深层组织,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此外,结合图像增强内镜和放大内镜,相较于单独的白光内镜检查,能够显著提升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在内镜筛查中,对于年龄40岁及以上,具有胃癌高发地区人群、HP感染、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癌前疾病、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或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的人群,推荐进行胃癌筛查。血清HP抗体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等非侵入性血清学检测有助于内镜检查前对筛查人群进行胃癌风险分层。

三、内镜技术在胃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内镜技术不仅限于诊断,更在治疗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已成为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该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使用圈套器精准摘除息肉,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而且能够显著降低息肉的复发率。

在治疗过程中,围术期护理同样至关重要。术前,护士需进行针对性护理,了解患者病史,告知手术必要性、过程及安全性;术中,需摆好合适体位、建立心电通道,严密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则需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禁食一定时间,并根据患者情况逐次增加食量,以促进伤口愈合。

四、胃息肉的治疗方法与案例分享

除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外,针对不同类型的胃息肉,还可采用其他治疗方法。例如,对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的胃息肉,可利用光能波进行物理疗法,杀灭和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为下一步治疗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新中西医平衡疗法等综合性治疗方法也可用于胃息肉的辅助治疗。

在实际案例中,通过内镜技术结合围术期护理,众多胃息肉患者得以成功治愈。这些案例不仅验证了内镜技术在胃息肉治疗中的有效性,更彰显了围术期护理在提升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术后管理与随访

术后管理同样不容忽视。预防出血和促进人工溃疡愈合是术后管理的关键。强抑酸制剂是首选药物,能够有效降低出血风险并促进伤口愈合。同时,对于合并HP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HP根除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在随访方面,应采用eCura评价系统对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后的治愈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后续治疗及随访方案。对于治愈性切除的患者(eCura AB),局部复发及转移概率较低,无须补充治疗;而对于存在肿瘤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患者(eCura C1),则建议补充内镜、外科手术治疗或密切随访。

结语

胃息肉不再“隐身”,内镜技术以其精准、高效的诊断与治疗能力,为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治疗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更离不开围术期的精心护理与术后的科学管理。因此,我们应全面推广内镜技术在胃息肉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与术后管理,以确保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并远离疾病的困扰。

 

(库彦彦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镜诊疗部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