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体里,阑尾如同一个 “小尾巴”,安静地待在右下腹。然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器官,却常常 “惹是生非”,引发阑尾炎。阑尾炎作为外科常见病,主要是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患者通常会出现右下腹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据统计,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 20~30 岁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约占 40%,男性多于女性,其比值为 2~3∶1。
传统上,对于阑尾炎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抗生素保守治疗,二是阑尾切除手术。保守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由于没有解决阑尾腔内的梗阻问题,复发率较高。而阑尾切除手术,无论是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都存在创伤。手术不仅会在患者腹部留下疤痕,还可能引发一些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此外,阑尾其实并非 “无用器官”,它参与了 B 淋巴细胞的产生和成熟,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切除阑尾后,可能会对身体的免疫功能产生潜在影响。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既能有效治疗阑尾炎,又能避免这些弊端呢?答案就是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简称 ERAT。
ERAT 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在国内逐步开展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其治疗原理是通过结肠镜经肛门到达回盲部,找到阑尾开口,然后利用导丝、导管、取石球囊、塑料支架等器械,解除阑尾腔的梗阻,从而达到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从人体自然腔道进入,对阑尾进行 “疏通”,让阑尾恢复通畅,炎症自然也就得到了缓解。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生会先将结肠镜经肛门插入,顺着肠道缓缓前行,直至到达回盲部,找到阑尾开口。这一步就像是在身体的 “迷宫” 中找到关键的 “入口”。找到阑尾开口后,医生会将造影管配合导丝自阑尾开口插入阑尾腔内,通过注入造影剂,在 X 线辅助下清晰地观察阑尾腔内的情况,看看是否存在粪石梗阻、脓液积聚等问题。确定问题所在后,医生会使用取石球囊清理阑尾腔,将里面的粪石、脓栓等 “障碍物” 清除出来,再用生理盐水等对阑尾腔进行反复冲洗,把残留的杂质和炎症物质冲洗干净。对于急性期阑尾炎,一般还会在阑尾内置入一枚塑料支架,起到引流脓液的作用。这枚支架很细,后续可自行随粪便排出体外。整个过程就像是给阑尾做了一次精细的 “大扫除”。
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ERAT 技术具有诸多显著优势。首先,患者在阑尾腔减压成功后,疼痛症状会迅速缓解,很快就可以恢复日常活动。不像传统手术,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和恢复。其次,内镜下治疗属于微创甚至无创,腹部不会留下瘢痕,这对于注重美观的患者,尤其是年轻群体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ERAT 技术保留了完整的阑尾,也就保留了阑尾的免疫功能,避免了因切除阑尾可能带来的免疫功能影响。另外,ERAT 的手术适应人群较为广泛,尤其适用于那些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脏病等老年体弱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对于他们来说,传统手术风险较大,而 ERAT 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然而,ERAT 技术也并非适用于所有阑尾炎患者。若怀疑为阑尾肿瘤、阑尾穿孔、阑尾周围脓肿、结肠疾病所导致肠镜不能到达阑尾开口处的患者,就不适合采用 ERAT 技术,而应选择手术治疗。比如阑尾肿瘤,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制定后续治疗方案;阑尾穿孔后,腹腔内会有大量的消化液和细菌溢出,引发严重的腹膜炎,此时需要尽快手术清理腹腔、修补穿孔。
目前,ERAT 技术的临床治愈率高达 90% 以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开展这项技术,为阑尾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消化内科就成功为一名 19 岁大学生患者实施了 ERAT 手术,术后患者仅用 3 天时间便康复出院,顺利重返校园生活。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微创外科团队也成功开展了华亭市首例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手术,标志着当地在内镜微创治疗技术上取得了新突破。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为阑尾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更优的治疗体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 ERAT 技术将在未来帮助更多的阑尾炎患者摆脱病痛,恢复健康。
(张彦鹏 上蔡县人民医院 内镜中心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