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心律失常则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致使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发生紊乱。这两类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降低生活质量,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调整生活细节,我们能够显著降低患病风险。下面,就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预防冠心病及心律失常。
一、饮食控制
减少饱和脂肪与胆固醇摄入
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是导致血脂升高的重要因素,而高血脂又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食用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饱和脂肪与高胆固醇食物。以早餐为例,可将传统的油条、煎蛋,替换为燕麦粥、全麦面包和低脂牛奶。多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可用于凉拌菜或低温烹饪。深海鱼油含有丰富的欧米伽 - 3 脂肪酸,能够降低甘油三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心血管系统。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吸收,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和冠心病发作。像全麦食品、蔬菜、水果、豆类等,都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每天应保证摄入25 - 30克膳食纤维,相当于食用500克蔬菜、200克水果以及适量的全谷物。
适量摄入植物蛋白
大豆蛋白是优质的植物蛋白,含有异黄酮,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日常饮食可增加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如豆腐、豆浆、黑豆等。同时,适当减少红肉摄入,增加白肉(如鸡肉、鱼肉)的比例,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血脂水平。
二、运动锻炼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耐力,降低血脂,控制体重,还能改善心理状态。有氧运动是预防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首选,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等。运动强度需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来确定,以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但休息后能恢复为宜。一般来说,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220 - 年龄)×60% - 80%的范围内。
坚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可分5天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若无法一次性完成30分钟运动,也可将其分成若干个10分钟进行。此外,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注意运动安全
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进行放松活动,避免突然停止运动。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在运动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运动过程中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疗帮助。
三、戒烟限酒
坚决戒烟
吸烟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戒烟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无论烟龄多长、吸烟量多少,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可采用逐渐减少吸烟量、使用戒烟辅助工具或寻求专业帮助等方法戒烟。
限制饮酒
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换算成常见饮品,男性每天饮用啤酒不超过750毫升,葡萄酒不超过250毫升,38度白酒不超过75毫升;女性则相应减半。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已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最好戒酒。
四、控制体重
监测体重指数
体重超标会增加心脏负担,提高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发病风险。通过计算体重指数(BMI = 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来监测体重,正常范围为18.5 - 23.9。定期测量体重,以便及时发现体重异常变化。
合理控制体重
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身体活动量,使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入。对于超重或肥胖者,可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减重计划,逐步减轻体重。
五、心理调节
减轻压力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学会运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听音乐等,缓解压力。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做到劳逸结合。
保持良好心态
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遇到问题时,可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寻求支持和帮助,避免独自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
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并非不可预防,通过在饮食、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和心理调节等方面注重生活细节,就能降低患病风险,呵护心血管健康。只要持之以恒地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拥有健康的心脏,享受美好的生活。
(侯彩娜 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