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年轻人也会得冠心病?预防从生活方式开始

2023-05-16 16: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凌晨两点的城市灯火通明,写字楼里敲击键盘的声音与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喇叭声交织;健身房跑步机上挥汗如雨的年轻人,转身就能吞下一包高盐零食;周末的聚会桌上,酒精与香烟成了社交的 “必需品”。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正在悄然埋下健康隐患。当 “老年病” 冠心病开始频繁出现在 20-40 岁的体检报告中,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是一场关乎生活方式的健康危机。​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根源在于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因斑块堆积而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传统认知中,这种疾病与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年龄增长紧密相关。但近年来,临床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我国 35 岁以下人群发生急性冠心病的比例正以每年 1% 的速度递增,20-39 岁人群的发病率已超过 10%。​

生活方式的巨变是导致年轻人患冠心病的罪魁祸首。现代人日均屏幕时间超过 8 小时,久坐不动让血液循环减缓,脂肪在血管壁堆积;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身体分泌过多肾上腺素,血压骤升;长期高糖、高盐、高脂的 “外卖饮食”,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标;压力大时借酒消愁、以烟解闷,进一步加速血管老化。这些不良习惯就像一把把 “钝刀”,日积月累地侵蚀着心血管健康。更可怕的是,年轻人往往自恃身体强健,对胸闷、心悸等早期症状不以为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外卖与奶茶构建的 “甜蜜陷阱” 正成为心血管杀手。高油高盐的快餐中饱和脂肪含量超标,会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就是俗称的 “坏胆固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奶茶、可乐等含糖饮料不仅诱发肥胖,还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波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熬夜如同给心脏 “超频运转”,凌晨 1 点后仍保持清醒,身体会持续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使炎症因子在体内蓄积,加剧血管炎症反应。压力与情绪的 “暗涌” 也不容忽视,职场竞争、生活焦虑导致的持续性精神紧张,会促使身体分泌皮质醇,引发血压波动和心律失常。临床发现,A 型性格(急躁、好胜、易焦虑)的年轻人患冠心病风险比普通人高出 3 倍。​

饮食调整是最直接有效的干预手段。建议遵循 “彩虹饮食法”,每天摄入 5 种以上颜色的蔬果,深绿色叶菜富含叶酸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红色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选择全谷物替代精米面,其丰富的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补充 Omega-3 脂肪酸,保护心血管。同时,严格控制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烹饪时多用蒸煮替代油炸,减少隐形盐的摄入。​

运动是对抗冠心病的 “天然良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或 75 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绳。碎片化运动也能积少成多,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爬楼梯代替乘电梯,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不仅能消耗多余脂肪,还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 “好胆固醇” 的水平,帮助清除血管垃圾。​

管理情绪与压力同样关键。培养冥想、深呼吸等放松习惯,每天抽出 10-15 分钟专注于呼吸,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阅读、音乐,为情绪找到出口;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与亲友倾诉交流,避免负面情绪积压。此外,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有助于早发现、早干预。​

冠心病向年轻人的蔓延,本质上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一次 “警示”。从现在开始,改变饮食习惯、规律作息、坚持运动、管理情绪,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都能为心脏筑起坚固的防线。毕竟,健康不是年轻时肆意挥霍的资本,而是需要终身经营的财富。

 

(柳战 平舆县人民医院 心内二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