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心脏发育的长河中,卵圆孔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然而,部分人出生后卵圆孔未能正常闭合,成为了潜藏在身体里的健康隐患,这便是卵圆孔未闭。作为一种常见的结构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常常悄无声息,却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堪称结构性心脏病里的“隐形杀手”。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揭开卵圆孔未闭的神秘面纱,了解其成因、危害以及防治办法。
一、卵圆孔的“前世今生”
在胎儿时期,肺脏尚未开始工作,为了维持血液循环,心脏内存在一条特殊通道——卵圆孔。它允许血液从右心房直接流入左心房,绕过尚未发挥作用的肺循环。随着婴儿出生后第一声啼哭,肺开始膨胀并进行气体交换,肺循环正式启动,卵圆孔在正常情况下会逐渐功能性闭合,多数人在出生后1年左右完成解剖学上的闭合。然而,仍有20% - 25%的成年人卵圆孔未能完全闭合,这种残留的开放通道就被称为卵圆孔未闭。
二、隐匿的危害
反常栓塞
卵圆孔未闭最主要的危害在于它可能引发反常栓塞。正常情况下,体循环静脉系统的血栓会被拦截在肺部,无法进入动脉系统。但当存在卵圆孔未闭,同时伴有右心房压力升高时,如在咳嗽、屏气、潜水等情况下,右心房的血液便可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从而使静脉系统的血栓绕过肺部过滤,直接进入动脉系统,导致脑栓塞、外周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据统计,约40%不明原因的脑卒中患者与卵圆孔未闭有关。
偏头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尤其是伴有先兆的偏头痛存在密切联系。虽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静脉血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如5 - 羟色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等,通过卵圆孔进入体循环,刺激脑血管,引发血管痉挛,从而导致偏头痛发作。在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中,许多人在接受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后,偏头痛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
减压病
对于潜水爱好者而言,卵圆孔未闭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潜水过程中,随着深度增加,身体会吸入更多高压气体。当潜水员上升过快时,这些气体在体内迅速形成气泡,正常情况下,这些气泡会通过肺循环排出体外。但卵圆孔未闭者,气泡可能通过卵圆孔进入动脉系统,引发减压病,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三、诊断的途径
经胸超声心动图发泡试验
这是目前诊断卵圆孔未闭最常用的方法。检查时,医生会将含有微小气泡的生理盐水经静脉注入患者体内,同时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内气泡的流动情况。若在左心房内观察到气泡,且排除了肺动静脉瘘等其他可能导致气泡进入左心房的原因,即可诊断为卵圆孔未闭。该方法操作简便、无创,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当经胸超声心动图发泡试验结果不明确时,可进一步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这种检查方法将超声探头经食管插入心脏后方,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卵圆孔的形态、大小及分流情况,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金标准。然而,由于该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不适,通常在必要时才会进行。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也可用于卵圆孔未闭的诊断,它能够提供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对于一些复杂病例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不过,MRI检查费用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在临床上不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四、防治的策略
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降低发病风险。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屏气,潜水爱好者应谨慎选择潜水活动。同时,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药物治疗
对于已经发生过血栓栓塞事件的卵圆孔未闭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再次栓塞。常用的药物包括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然而,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出血风险增加,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介入封堵术
介入封堵术是目前治疗卵圆孔未闭的主要方法。该方法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至卵圆孔处,将其关闭,从而阻止右向左分流。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的优点,已成为大多数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一般来说,对于伴有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有潜水需求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可考虑进行介入封堵术。
卵圆孔未闭虽常隐匿于身体内,但它带来的健康威胁不容小觑。了解卵圆孔未闭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其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守护心脏健康,享受美好生活。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存在相关症状的患者,都应关注这一“隐形杀手”,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筑牢防线。
(侯彩娜 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