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运动损伤不可怕,科学康复助您重返赛场(或恢复运动爱好)

2025-01-16 14: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这个全民运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各种体育活动中,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健康。然而,运动损伤也如影随形,不经意间就可能给我们的运动计划按下暂停键。当运动损伤不幸发生时,很多人往往会陷入焦虑和迷茫,担心自己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的运动状态。但其实,运动损伤并不可怕,只要遵循科学的康复方法,绝大多数人都能够重返赛场,继续享受运动的乐趣。

一、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及原因
(一)扭伤
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多发生在关节部位,如踝关节、膝关节、手腕关节等。当关节突然受到过度的扭转或拉伸时,关节周围的韧带就可能会被拉伤甚至撕裂。例如,在篮球、足球等运动中,球员快速变向、急停或跳跃落地时姿势不当,就容易导致踝关节扭伤。据统计,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高达 40% 左右。

(二)拉伤
拉伤主要是指肌肉或肌腱的损伤。运动前热身不充分、运动强度过大或突然进行超出身体负荷的运动,都可能导致肌肉或肌腱拉伤。比如,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由于肌肉瞬间强烈收缩,如果肌肉没有充分准备好,就容易发生拉伤。此外,长时间重复某一动作,也会使肌肉过度疲劳,增加拉伤的风险。

(三)骨折
骨折是较为严重的运动损伤,通常是由于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在一些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如橄榄球、拳击等,运动员可能会遭受直接的撞击而导致骨折。而在一些高冲击力的运动,如跳高、跳远等,运动员从高处落地时,如果姿势不正确或地面反作用力过大,也可能通过传导作用导致骨折。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

(四)挫伤
挫伤是由于钝性物体直接作用于身体某部位而引起的闭合性损伤。在运动中,与他人碰撞、摔倒或被器械击打等都可能导致挫伤。常见的挫伤部位有头部、胸部、四肢等。挫伤后,受伤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淤血等症状。

二、运动损伤后的应急处理
(一)PRICE 原则
当运动损伤发生后,及时正确的应急处理至关重要,它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 PRICE 原则进行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保护(Protect):立即停止运动,避免受伤部位再次受到损伤。可以使用夹板、绷带等对受伤部位进行简单固定,防止受伤部位移动。例如,如果是腿部受伤,可以使用拐杖辅助行走,避免受伤的腿负重。

休息(Rest):让受伤部位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活动量。休息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受损组织,促进愈合。在受伤后的初期,过度活动可能会加重损伤,延长恢复时间。

冰敷(Ice):在受伤后的 24-48 小时内,应尽快对受伤部位进行冰敷。冰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同时还能缓解疼痛。每次冰敷时间约 15-20 分钟,每隔 2-3 小时进行一次。注意不要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可以用毛巾包裹冰块后再进行冰敷。

加压(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可以减少肿胀。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从受伤部位的远端向近端包扎,例如,如果是踝关节扭伤,应从脚趾开始向小腿方向包扎。

抬高(Elevation):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比如,在休息时,可以在受伤的肢体下方垫上枕头或毯子,使受伤部位高于心脏。

(二)及时就医
在进行了初步的应急处理后,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医生会通过询问受伤经过、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如 X 线、CT、MRI 等),确定损伤的类型和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损伤,如骨折、韧带断裂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三、科学康复的阶段与方法
(一)急性期(炎症期)
急性期一般指受伤后的 1-3 天,此阶段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和炎症反应。在这个时期,康复的主要目标是减轻疼痛和肿胀,控制炎症。除了继续遵循 PRICE 原则进行处理外,还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当使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在这个阶段,应尽量避免受伤部位的主动活动,以免加重损伤。

(二)亚急性期(修复期)
亚急性期通常在受伤后的 4-14 天,此时炎症逐渐消退,受伤组织开始进入修复阶段。在这个时期,康复的重点是促进受伤组织的修复,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如关节的被动活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等。关节被动活动是指在他人或器械的帮助下,活动受伤关节,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防止关节粘连。肌肉等长收缩练习是指在肌肉收缩时,关节不产生运动,这样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同时又不会对受伤部位造成过大的压力。例如,对于踝关节扭伤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将受伤的脚放在地上,然后用力下压地面,保持几秒钟后放松,重复进行。

(三)恢复期(功能重建期)
恢复期一般从受伤后的 2 周左右开始,持续时间较长,直到受伤部位完全恢复正常功能。在这个阶段,康复的目标是全面恢复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功能,使患者能够重返赛场或恢复正常的运动爱好。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应逐渐增加,可以进行关节的主动活动、肌肉的等张收缩练习、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以及专项运动训练等。

关节主动活动:在关节被动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主动活动练习,让患者主动活动受伤关节,如屈伸、旋转等,以进一步提高关节的活动度。

肌肉等张收缩练习:肌肉等张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时,长度发生变化,同时产生关节运动。例如,使用哑铃进行手臂的屈伸练习,通过逐渐增加哑铃的重量和练习的次数,来增强肌肉力量。

平衡训练:平衡能力对于运动至关重要,受伤后平衡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可以通过单脚站立、平衡板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平衡能力。开始时可以在有人保护的情况下进行,逐渐增加难度,如闭眼单脚站立等。

本体感觉训练:本体感觉是指人体对自身肢体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的感知能力。通过本体感觉训练,可以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常见的本体感觉训练方法包括使用平衡垫、弹力带进行训练等。

专项运动训练:在受伤部位的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应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运动训练,以适应实际运动的需求。例如,对于篮球运动员,可以进行投篮、运球、传球等练习;对于跑步爱好者,可以逐渐增加跑步的距离和速度。

四、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遵循个性化原则
每个人的运动损伤情况都不同,康复方案应根据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损伤类型和程度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制定。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康复方法,以免影响康复效果。在康复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自己身体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告知医生或康复治疗师,以便调整康复方案。

(二)注意营养补充
在康复期间,合理的营养摄入对于受伤组织的修复和身体的恢复非常重要。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可以多吃一些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此外,适当补充一些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鸡爪等,有助于促进韧带和肌腱的修复。

(三)保持积极的心态
运动损伤的康复过程往往比较漫长,需要患者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积极的心态。在康复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康复进展缓慢、疼痛反复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此时,患者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通过科学的康复治疗,自己一定能够恢复。可以多与其他康复患者交流经验,互相鼓励,也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四)预防再次损伤
在康复后,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运动损伤,应注意加强运动前的热身准备,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关节的活动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同时,要注意运动姿势的正确性,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在运动过程中,佩戴必要的防护装备,如头盔、护膝、护腕等,也可以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总之,运动损伤虽然会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困扰,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及时采取科学的应急处理措施,并在康复过程中遵循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战胜它,重新回到热爱的运动中去。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运动损伤,用科学的康复方法为自己的运动梦想保驾护航。

 

(郭真真 河南省人民医院 康复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