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患者在漫长的治疗中,常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身体乏力、头晕目眩,这些看似普通的不适,背后却隐藏着高血压这一潜在危机。它如隐秘 “杀手”,正悄然侵蚀着患者的血管,一场血管健康危机已悄然拉开帷幕。
一、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双重机制”
1、水钠监狱:残存肾功能不足与水分滞留
透析患者由于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其残存肾功能往往不足以有效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钠盐。在两次透析间期,若患者体重增长超过干体重的3%,即可引发血压飙升。这种水钠滞留不仅增加了血容量,还导致血管壁压力增大,进而引发高血压。
2、激素风暴:肾脏缺血与RAAS激活
肾脏缺血是透析患者的常见问题,它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导致血管持续收缩。这类患者的血压常呈现“透析后反跳”特征,即在透析结束后,由于RAAS的激活,血压会迅速回升。
3、血管钙化:钙磷代谢紊乱与动脉硬化
透析患者常存在钙磷代谢紊乱,导致血管壁钙盐沉积,形成动脉硬化。据研究,约60%的透析患者超声可见血管钙化斑块,这些斑块如同生锈的水管,失去了原有的弹性。血管钙化不仅使血管壁变脆,还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二、高血压的隐秘血管危机
未控制的高血压对透析患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它不仅使心肌梗死风险增加3倍,脑出血发生率更是普通人群的10倍。更为隐匿的是,高血压会加速残余肾功能的丧失,形成“高血压-透析量增加-肾功能恶化”的死亡循环。此外,夜间血压监测显示,约57%的透析患者存在“非杓型”节律异常,即24小时持续高压状态,这种持续的高压悄无声息地摧毁着患者的心脑血管系统。
三、破局之道:三维精准调控与护理策略
1、干体重革命:动态调整与严格管理
每次透析后,通过分析患者的体重、血容量和血压等指标,动态调整干体重。将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控制在2.4%以内,可使收缩压下降15mmHg。护理人员在透析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饮食和体重变化,指导患者合理控制水分摄入,避免体重过快增长。同时,在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透析相关并发症。
2、药物升级:新型降压药物的应用
新型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较传统RAAS抑制剂具有更好的降压效果,能额外降低脉压8mmHg,对合并心衰的透析患者更具优势。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开具降压药物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方案,确保降压效果。
3、透析处方再造:优化透析模式与钠梯度调整
将透析频率提高至每周3次,并采用钠梯度透析模式(初始钠浓度145mmol/L,逐步降至138mmol/L),可减少患者的口渴反应,平稳控制血压。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制定透析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透析模式和参数。同时,在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透析效果,及时调整透析方案,确保透析质量和安全性。
四、透析高血压患者其他护理要点
1、饮食护理
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透析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避免油腻食物和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同时,应减少食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6克为宜,以控制血压。
优质蛋白质摄入:透析患者需摄取足够的蛋白质以维持身体需要,但应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鱼、瘦肉和豆类等,并限制磷和钾的摄入,防止电解质失衡。
控制液体摄入:透析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饮水量,避免体液超负荷。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加应控制在干体重的7%以内,以减轻心脏负担和血压波动。
2、体重管理与监测
定期测量体重:透析患者应定期测量体重,以评估液体去除情况。若体重增长过快,应及时调整透析方案或饮食计划。
记录体重变化:建议患者记录每次透析前后的体重变化,以便及时发现体重异常增长的情况。
3、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
提供心理支持:透析高血压患者常因病情反复、治疗费用高昂等原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情绪管理训练:指导患者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同时,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4、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预防低血压:透析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压情况。若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如头晕、乏力等,应立即通知医务人员进行处理。
预防感染:透析患者应保持透析通路的清洁和通畅,避免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营养支持,提高身体免疫力。
愿所有透析患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积极地配合治疗,与医疗团队携手共进,共同战胜高血压这一隐秘的血管危机。愿你们的生命之树常青,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杨曼 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 血液透析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