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药咋防老人骨质疏松,医生有高招

2025-04-08 10: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骨质疏松,老年健康的“隐形杀手”

人一旦上了年纪,身体就像一栋久经风雨的老房子,骨骼作为这栋房子的“顶梁柱”,也逐渐变得脆弱起来,骨质疏松症悄然来袭。它就如同一个“隐形杀手”,早期可能没什么明显症状,可随着病情发展,骨头越来越“松脆”,打个喷嚏、轻轻弯腰,甚至是日常的走路,都可能引发骨折,给老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过别担心,中医药在预防和应对骨质疏松方面,可是有着不少独特的高招,能帮老人们筑牢骨骼健康的防线。

二、中医眼中的骨质疏松成因

在中医看来,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肝主筋,肾主骨,人到老年,肝肾之气逐渐衰退,肾精不足,骨头就像失去了滋养的“根基”,变得脆弱易折;脾胃为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生成气血,要是脾胃虚弱,营养吸收跟不上,骨骼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应,也会加速骨质流失;气血不足,无法濡养周身骨骼,同样会让骨骼变得疏松。此外,长期的劳累、缺乏运动、情志不畅等,也会影响脏腑功能,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的风险,所以防治骨质疏松,得从多方面入手,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

三、中药调理,强筋壮骨

1.补肾填精类中药:说到补肾,熟地黄可是当仁不让的“明星药材”。它质地黏润,味甘性微温,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就像给干涸的肾精之河注入一股清泉,让骨骼重新焕发生机。像经典的六味地黄丸,以熟地黄为主药,搭配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既能滋补肾阴,又能调节身体阴阳平衡,为骨骼生长提供坚实的内在支撑。还有淫羊藿,这味中药看似普通,实则有着强大的补肾壮阳、强筋健骨功效,它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缓骨质流失速度,对于肾阳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骨质疏松效果显著。老人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定期服用含有这些药材的中成药或方剂,从根本上滋养肝肾,强壮骨骼。

2.健脾养胃类中药:脾胃好了,营养才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骨骼。白术,被称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它性温,味苦甘,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帮助脾胃更好地运化食物,将食物中的精华转化为滋养骨骼的养分。与白术常常一同登场的还有茯苓,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能协助白术清除体内湿气,让脾胃运化环境更“清爽”,两者搭配,就像给脾胃这个“营养加工厂”进行了一次优化升级。日常可以用白术、茯苓煮水喝,或者煮粥时加入适量药材,坚持食用,增强脾胃功能,确保骨骼有充足的营养供应,预防骨质疏松。

3.活血化瘀类中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气血运行容易不畅,瘀血阻滞,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丹参,就像一位勤劳的“气血清洁工”,它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能改善骨骼局部的血液循环,让营养物质更快地抵达骨骼组织,同时带走代谢废物,为骨骼细胞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另外,三七,这味神奇的中药兼具止血与化瘀双重功效,既能在意外受伤出血时迅速止血,又能化解体内瘀血,促进骨骼愈合。老年人适量服用三七粉,温水冲服,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因瘀血导致的骨质疏松并发症,让骨骼保持健康活力。

四、中医食疗,美味又养骨

1.黑色食物补肾骨:中医有“黑色入肾”的说法,像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黑色食物,都是补肾养骨的佳品。黑芝麻富含钙、铁、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滋补肝肾,将黑芝麻炒熟碾碎,每天吃两勺,或者加在米粥、糕点里,既美味又养骨。黑豆被称为“肾之谷”,其蛋白质含量高,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用黑豆煲汤、煮粥,或者制成豆浆饮用,能补肾益精,强壮骨骼。黑米同样营养丰富,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的功效,煮成黑米粥,作为日常主食,为身体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助力骨骼健康。

2.高钙食物强骨骼: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在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高钙食物。牛奶无疑是补钙的首选,它富含优质蛋白质和易于吸收的钙,每天一杯牛奶,能为骨骼补充充足的“建筑材料”。除了牛奶,豆制品也是钙的“富矿”,豆腐、豆浆、豆干等豆制品,不仅含有大量的钙,还含有大豆异黄酮,这种植物雌激素能调节人体雌激素水平,有利于减缓骨质流失,女性老年人尤其适合多吃。另外,虾皮、小鱼干等海产品,钙含量极高,炒菜、煲汤时加入一些,轻松增加食物的钙含量,让骨骼更坚固。

3.药膳调理养全身:将中药与食材巧妙搭配,制成药膳,既能享受美食,又能起到养骨功效。例如,用杜仲、续断各15克,与猪尾骨500克一起炖汤,杜仲、续断补肾强筋,猪尾骨富含胶原蛋白,能补充骨骼营养,这道杜仲续断猪尾汤,味道鲜美,每周喝2-3次,对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有很好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还有黄芪、当归各10克,与老母鸡一只煲汤,黄芪补气,当归补血,老母鸡营养丰富,这道黄芪当归母鸡汤,能气血双补,增强身体抵抗力,为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五、中医养生运动,动出好骨骼

1.太极拳,柔中带刚健骨骼:太极拳是一项非常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它动作缓慢、柔和,看似轻柔,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力量。在练习太极拳时,身体重心不断转换,腿部、腰部、脊柱等部位都得到充分锻炼,如同给全身骨骼做了一次“按摩”,能增强骨骼的韧性和强度。而且,太极拳讲究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通过深呼吸,能促进气血运行,为骨骼输送更多的养分。老人们每天清晨或傍晚,在公园、广场等开阔场地练习太极拳,既修身养性,又能预防骨质疏松,可谓一举两得。

2.八段锦,舒展筋骨强体魄:八段锦由八个部分组成,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行云流水。每个动作都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起到锻炼作用,例如“两手托天理三焦”,通过双手上举、拉伸,能有效锻炼脊柱、肩部和手臂骨骼,促进全身气血流通;“摇头摆尾去心火”,则着重锻炼腰部、臀部骨骼,增强腰部力量。长期坚持练习八段锦,不仅能改善身体柔韧性,还能让骨骼更加健康强壮,让老人活力满满。每天花上半小时练习八段锦,就像给身体注入一股活力,远离骨质疏松的困扰。

3.五禽戏,模仿动物活气血: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和动作,趣味性十足。老虎的威猛、鹿的轻盈、熊的憨态、猿的敏捷、鸟的灵动,在五禽戏中都有体现。练习虎戏,能拉伸脊柱、增强腰部力量;鹿戏可舒展筋骨、灵活关节;熊戏锻炼腰部、臀部肌肉,稳定骨盆;猿戏提升身体协调性、灵活性;鸟戏促进呼吸功能,增强心肺功能。老人们通过模仿这些动物动作,全身气血得到充分调动,骨骼也在运动中得到滋养,预防骨质疏松。闲暇时,跟着视频或专业老师学习五禽戏,让运动变得更有趣,骨骼更健康。

六、中医外治,辅助养骨有妙招

1.艾灸温通经络:艾灸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之一,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能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艾灸肾俞、命门、足三里、涌泉等穴位,可起到补肾壮阳、健脾益胃、强壮筋骨的作用。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肾的背俞穴,艾灸此穴能直接补肾气;命门穴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有温肾壮阳、强筋健骨功效;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艾灸它可健脾益胃,促进营养吸收;涌泉穴在足底前部凹陷处,艾灸涌泉能引火归元,调节全身阴阳平衡。每周进行2-3次艾灸,每次20-30分钟,长期坚持,能有效辅助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2.穴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人体身上有不少穴位与骨骼健康息息相关,通过按摩这些穴位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骨骼代谢。揉按太溪穴,此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是肾经的原穴,按摩它能补肾气,滋养骨骼,每天用拇指指腹揉按3-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还有大椎穴,位于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按摩大椎穴可振奋阳气,通经活络,缓解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颈部疼痛,双手拇指交叠按压大椎穴,每次按压3-5分钟。此外,经常按摩三阴交穴,它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能调节肝、脾、肾三经气血,为骨骼提供充足养分,促进骨骼健康。

3.中药热敷缓解疼痛:当骨质疏松患者出现腰背疼痛、关节疼痛等症状时,中药热敷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选用乳香、没药、木瓜、防风、生草乌、生川乌、干姜、细辛等中药,研成粉末,用布袋装好,蒸热后敷在疼痛部位,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天1-2次。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通过温热刺激,使药物渗透到肌肤深层,直达病所,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骼修复。但要注意,生草乌、生川乌有一定毒性,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

七、总结

中医药在预防老人骨质疏松方面有着丰富的手段,从中药调理、食疗、养生运动到外治方法,全方位呵护老人的骨骼健康。老人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运用这些中医方法,调整生活方式,注重饮食营养,适度运动锻炼,再配合定期体检,就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让晚年生活更加健康、快乐,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远离骨折的痛苦。希望每位老人都能重视骨骼健康,用中医智慧为自己的身体保驾护航。

(景晓慧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老年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