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动脉单采术后致严重皮下血肿的处理与预防

2025-04-08 11: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引言
动脉单采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采集动脉血液样本或进行其他相关治疗。然而,术后可能出现严重皮下血肿,这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因此,了解如何处理与预防动脉单采术后严重皮下血肿至关重要。

一、动脉单采术后严重皮下血肿的处理
1. 早期识别与评估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情况,如出现肿胀、疼痛、皮肤变色等症状,应立即进行评估。通过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确认血肿的大小和范围。

2. 压迫止血
一旦发现血肿,应立即进行局部压迫止血。使用无菌纱布或压迫装置,持续压迫至少15-20分钟,确保止血效果。压迫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压迫导致组织缺血。

3. 冷敷与热敷
在血肿形成的初期(24-48小时内),可采用冷敷以减少出血和肿胀。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48小时后,可改用热敷以促进血肿吸收和局部血液循环。

4.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考虑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或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来控制出血和减轻炎症反应。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痛药物。

5. 穿刺引流
对于较大或持续扩大的血肿,可考虑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穿刺引流。使用细针穿刺血肿,抽出积血,减轻局部压力。穿刺后应继续压迫止血,并密切观察有无再出血。

6. 手术治疗
对于极少数严重且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控制的血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和修复受损血管。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血管外科医生进行,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情况。

二、动脉单采术后严重皮下血肿的预防
1. 术前评估与准备
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血管状况等。对于有出血倾向或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应谨慎选择动脉单采术,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2.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是预防血肿的关键。通常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避免在血管条件差或有病变的部位穿刺。穿刺前应仔细触摸血管,确保穿刺点准确。

3. 规范操作技术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动脉单采术的技术,确保穿刺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穿刺时应使用适当的穿刺针和导管,避免使用过大或过小的器械。

4. 术后压迫与观察
术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压迫,压迫时间应足够长,确保止血效果。压迫后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及时发现和处理血肿。对于高危患者,可延长压迫时间或使用压迫装置。

5. 患者教育与指导
术前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过程和可能的风险,指导患者术后如何观察穿刺部位和进行自我护理。告知患者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6. 使用止血设备
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止血设备(如止血带、止血贴等)来增强止血效果。这些设备可以减少术后出血和血肿的发生率。

7. 术后随访
术后应定期随访患者,了解穿刺部位的恢复情况。对于有血肿风险的患者,可增加随访频率,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结论
动脉单采术后严重皮下血肿是一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但通过规范的操作技术、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术后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患者教育,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康复。

 

(李妍姿 河南省肿瘤医院 血液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