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贫血背后的骨髓“无声战争”,病理科如何揪出血液病元凶?

2025-04-07 14: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贫血,这一看似简单的症状,实则可能隐藏着复杂的血液系统疾病。作为人体造血的主要场所,骨髓在这场“无声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贫血发生时,它可能是骨髓功能障碍、造血细胞异常或失血过多的直接反映。病理科,作为疾病诊断的“幕后英雄”,通过一系列精密的检查和分析,能够深入骨髓,揪出血液病的元凶,为临床治疗提供关键线索。

一、贫血:症状与病因的多样性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氧气输送能力下降,引起一系列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其病因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营养不良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分别由铁元素或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引起。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骨髓病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或造血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失血性贫血:慢性或急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外伤、肿瘤等。

二、骨髓检查:揭开贫血真相的关键

病理科在贫血的诊断中,主要通过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获取骨髓样本,进行细胞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检查。

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及比例,是诊断血液病的基础。如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的红细胞前体、巨幼细胞等,均可在涂片中发现。

骨髓活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骨髓结构、造血组织增生程度及有无纤维化等,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骨髓细胞,分析其表面标志物,有助于区分正常与异常造血细胞,对淋巴瘤、白血病等疾病的分型及预后判断至关重要。

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如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突变筛查等,可揭示血液病的遗传基础,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BCR-ABL1融合基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PML-RARA融合基因等,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三、病理科的角色与挑战

病理科医生作为“医生的医生”,在贫血等血液病的诊断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需掌握先进的检测技术,对复杂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诊断。

然而,骨髓检查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骨髓穿刺或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其次,部分血液病,尤其是早期或低增生性病例,骨髓检查可能呈现“假阴性”,需要多次检查或结合其他检测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此外,随着血液病研究的深入,新的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对病理科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从诊断到治疗:病理科的桥梁作用

病理科的精准诊断,为血液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一方面,它帮助临床医生明确疾病类型、分期及预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骨髓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估疗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结语

贫血背后的骨髓“无声战争”,是一场需要多学科协作、技术创新的战役。病理科作为这场战役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深入骨髓,揪出血液病的元凶,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病理科将在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

(刘现梅 南阳医专一附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