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plastic Anemia,AA),这一术语首次由Paul Ehrlich医生于1888年报道,随后在1904年由Louis Henri Vaquez命名,而20世纪初期,Richard C.Cabot详细描述了其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再障,作为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其“再生障碍性”(Aplastic)指的是骨髓呈现“空腔”状态,无法产生足够的血细胞;而“贫血”(Anemia)则意味着血容量降低,这通常伴随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全血细胞减少。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再障的成因、诊断与治疗,揭开这一疾病背后的真相。
一、骨髓造血抑制的病因
1.化学和物理损伤
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是常见的致病因素,如氯霉素和保泰松。这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诱发再障,尽管确切的发病率难以确定。
化学毒物:苯及其衍生物与再障的关系已被多项研究所证实。苯进入人体后易固定于富含脂肪的组织,尤其是骨髓,其代谢产物可作用于造血祖细胞,抑制DNA和RNA的合成,损害染色体。
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或中子可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长期超允许量放射线照射可致再障。
2.免疫介导损伤
免疫因素在再障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再障可继发于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抑制造血干细胞的抗体。此外,部分原因不明的再障也可能存在免疫因素。
3.遗传因素
遗传性疾病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等,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些疾病的患者除有典型再障表现外,还伴有多发性的先天畸形。遗传学再障患者通常表现为轻中度的血细胞减少,重度再障患者发生致病性突变非常罕见。
4.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与再障的关系已得到确认,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此外,EB病毒、风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也有损害骨髓造血、引起再障的报道。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再障的诊断依赖于骨髓活检和骨髓涂片等检查。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细胞的减少,同时伴随有非造血成分(如脂肪细胞)的增多。婴幼儿及青少年或成人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进行基因组突变筛查,以鉴别Fanconi贫血和端粒疾病等遗传性疾病。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年龄≤18岁的再障患者,同胞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首选治疗。确诊后应立即进行移植,长期生存率可达80%-90%。随着年龄的增长,移植相关死亡率逐渐提升,40岁患者的生存率约为50%。干细胞来源以骨髓为佳,可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预处理方案中建议添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同时避免放疗,尤其是年轻患者。非亲缘异基因移植在疗效上并不劣于同胞供者,但移植后的GVHD发生率要增加一倍以上。
2.其他治疗
除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再障的治疗还包括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等多种手段。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
结语
再生障碍性贫血作为一种严重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疾病,其成因复杂多样,包括化学和物理损伤、免疫介导损伤、遗传因素和病毒感染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通过深入了解再障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为患者带来希望与光明。
(李良惠 郑州第三人民医院 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