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作为一类常见的外伤类型,因其潜在的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一直是急诊医学和神经外科领域关注的重点。及时准确的早期识别与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识别方法、护理原则及具体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颅脑损伤的早期识别
颅脑损伤的早期识别依赖于对患者症状的密切观察与综合评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识别指标:
意识状态:意识水平的改变是颅脑损伤最直接的体现。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昏迷或意识模糊等症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评估意识状态的标准工具,通过评估患者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来量化意识水平。
瞳孔变化: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射情况。一侧瞳孔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往往提示同侧动眼神经受压或脑干损伤。
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的异常波动可能是颅脑损伤的信号。特别是血压升高(Cushing反应)或不规则呼吸,应高度警惕颅内压增高的可能。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呕吐、偏瘫、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可能存在脑实质损伤。
头部外伤史:询问患者或其陪同人员是否有头部外伤史,包括摔倒、撞击等,是诊断颅脑损伤的重要依据。
二、颅脑损伤的护理原则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控制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血压波动;维持适当的体温,防止低体温或高热。
预防继发性损伤:减少头部移动,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保持头部高位,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合理使用脱水剂和利尿剂,控制颅内压。
营养支持: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维持能量供应,促进伤口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
并发症预防:定期翻身,预防压疮;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尿路感染;鼓励咳嗽排痰,预防肺部感染;监测血糖,维持血糖稳定。
心理支持: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应提供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具体护理措施
呼吸道管理: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预防窒息。对于昏迷患者,应定期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颅内压监测与管理:对于存在颅内压增高风险的患者,应行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使用脱水剂、利尿剂或行脑室引流等。
疼痛管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头痛,应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避免药物对呼吸、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
康复锻炼: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锻炼,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家庭护理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详细的家庭护理指导,包括饮食管理、药物使用、并发症预防等,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实施科学的护理原则、采取具体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颅脑损伤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吴霞 郑州人民医院 神经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