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TBI)是一种严重的外伤性疾病,其治疗涉及多学科协作,其中气道管理尤为关键。在TBI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如何有效防止误吸并保持颅内压(ICP)的稳定,是气道管理中的核心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TBI患者气道管理的策略,特别是在防误吸与颅内压控制之间的微妙平衡。
一、颅脑损伤与气道管理的紧迫性
颅脑损伤后,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吞咽功能障碍,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误吸的风险。误吸不仅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还可能因窒息而危及生命。同时,颅脑损伤常伴有颅内压升高,严重时可压迫脑干,引发脑疝,危及生命。因此,气道管理在TBI患者的救治中至关重要,旨在防止误吸,同时维持颅内压的稳定。
二、防误吸策略
体位管理:将患者置于头高脚低位(一般床头抬高30°-45°),有助于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的可能性,从而降低误吸风险。同时,定期变换体位,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气道保护:对于存在误吸高风险的患者,应考虑早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确保气道通畅,防止误吸。气管切开尤其适用于预计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可减少喉部刺激,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营养支持:TBI患者常需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时,应选择细软的鼻胃管或鼻空肠管,避免胃管刺激引起呕吐或误吸。同时,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和量,避免胃潴留。
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随着患者意识的恢复,应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如床旁吞咽筛查(SSA)或视频荧光吞咽造影(VFSS)。对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尽早开展吞咽训练,以提高吞咽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颅内压控制策略
高渗疗法: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高渗盐水等,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脑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从而降低颅内压。但需注意监测电解质平衡,避免过度脱水。
过度通气:通过调整呼吸机参数,增加通气量,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可引起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从而降低颅内压。但需谨慎使用,过度通气可能导致脑缺血和脑功能障碍。
体位调整:除头高脚低位外,还可采用头低脚高位或侧卧位,以促进脑脊液引流,降低颅内压。但需根据患者病情和颅内压监测结果灵活调整。
药物治疗:如使用镇静剂、镇痛剂、肌松剂等,可减少患者躁动,降低代谢率,间接降低颅内压。但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避免药物副作用。
四、防误吸与颅内压控制的平衡
在TBI患者的气道管理中,防误吸与颅内压控制往往存在冲突。例如,高渗疗法和过度通气虽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但可能增加患者误吸的风险。因此,气道管理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吞咽功能、颅内压监测结果等,综合评估误吸风险和颅内压控制需求。
动态调整: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气道管理策略。如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吞咽功能改善,可考虑拔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采用鼻胃管或口服进食。同时,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调整高渗疗法和过度通气的使用。
多学科协作:气道管理涉及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康复科等多个学科。多学科团队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患者教育与家庭支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气道管理和误吸预防的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误吸事件的发生。同时,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在防误吸与颅内压控制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通过个体化评估、动态调整、多学科协作以及患者教育与家庭支持,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气道管理策略,促进患者的康复。
(鲁芸 濮阳广慈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