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囊卵巢综合征概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影响育龄期女性的生殖和代谢健康。其核心特征包括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和多囊卵巢形态(PCOM)。PCO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胰岛素抵抗及慢性低度炎症等因素相关。
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一)月经紊乱
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35天)、闭经(3个月以上无月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
2.不孕:由于排卵障碍,PCOS是女性无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雄激素表现
1.多毛症:主要表现为上唇、下颌、胸背部等部位毛发增多(Ferriman-Gallwey评分≥4-6分)。
2.痤疮:顽固性面部或躯干痤疮,常呈炎症性表现。
3.雄激素性脱发:头顶部头发稀疏,类似男性型秃发。
(三)代谢异常
1.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约50%-70%的PCOS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其中肥胖(BMI≥25 kg/m²)者更常见。
2.糖代谢异常:易发展为糖耐量受损(IGT)或2型糖尿病(T2DM)。
3.脂代谢异常: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
4.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PCOS患者NAFLD风险显著增加。
(四)多囊卵巢形态(PCOM)
超声检查可见单侧或双侧卵巢体积增大(≥10 mL),且卵巢内可见≥12个直径2-9 mm的卵泡(“项链征”)。
(五)其他表现
1.黑棘皮症:颈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出现色素沉着、增厚。
2.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型PCOS患者更易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3.焦虑与抑郁:PCOS患者心理障碍风险增加,可能与激素失衡及社会压力有关。
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鹿特丹标准(2003),满足以下3项中的2项即可诊断:
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月经稀发或闭经)。
2.高雄激素血症(临床或生化表现)。
3.多囊卵巢形态(PCOM)(超声检查)。
需排除其他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甲状腺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等)。
四、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管理
PCOS的管理需个体化,结合患者年龄、生育需求及代谢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推荐低升糖指数(低GI)、高纤维、优质蛋白饮食,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
2.运动管理: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抗阻训练。
3.体重管理:肥胖患者减重5%-10%可显著改善月经周期、胰岛素敏感性和生育能力。
(二)药物治疗
1. 调整月经周期
1.短效口服避孕药(COC)(如炔雌醇环丙孕酮):适用于无生育需求者,可改善月经紊乱、多毛及痤疮。
2.孕激素周期性治疗(如地屈孕酮、黄体酮):用于调整月经周期,预防子宫内膜增生。
2. 改善高雄激素表现
1.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氟他胺):适用于严重多毛或痤疮者,需避孕(因有致畸风险)。
2.局部治疗:外用维A酸、抗生素(痤疮);激光脱毛(多毛症)。
3. 改善胰岛素抵抗
1.二甲双胍:适用于胰岛素抵抗或糖代谢异常者,可改善排卵功能及代谢指标。
2.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肥胖型PCOS患者辅助减重。
4. 促排卵治疗(针对不孕患者)
1.一线药物:克罗米芬(CC)或来曲唑(LE)。
2.二线治疗:促性腺激素(如FSH),需严密监测以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3.辅助生殖技术(ART):如体外受精(IVF),适用于药物治疗失败者。
(三)手术治疗(少用)
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LOD):适用于克罗米芬抵抗的无排卵性不孕患者,可能改善排卵率。
(四)长期随访与管理
1.代谢监测:定期筛查血糖、血脂、肝功能及心血管风险。
2.子宫内膜保护:长期无排卵者需定期孕激素撤退或内膜监测,预防子宫内膜癌。
3.心理支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必要时转诊心理科干预。
五、总结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异质性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表现多样,需长期综合管理。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药物治疗需个体化,尤其需关注代谢及生殖健康。早期诊断和规范管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
(张琬 商丘市中心医院 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