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醒来懵圈?护理有招帮你“重启大脑”。

2025-04-11 12: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麻醉苏醒——术后的关键“开机”时刻

手术结束的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患者立刻就能精神抖擞地回归日常。相反,从麻醉状态中逐渐苏醒,就像是给一台刚刚经历“休眠”的电脑“重启”,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状况,患者可能会感到意识迷糊、头晕目眩,仿佛置身于云雾之中,懵圈不已。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还影响着术后康复的速度与质量。正确且贴心的护理,就如同给这台“重启”的身体主机输入精准指令,能帮助患者平稳度过麻醉苏醒期,快速找回清醒与舒适。

二、了解麻醉类型——“对症下药”做护理

1.全身麻醉:全身麻醉犹如一场深度睡眠,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让患者的大脑暂时“关机”,全身进入无意识、无痛觉状态。苏醒时,大脑从这种深度抑制中慢慢苏醒,就像电脑从长时间休眠中启动,需要一点时间缓冲。患者可能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甚至短暂的记忆缺失。医护人员会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确保心率、血压、呼吸稳定,为大脑恢复创造良好环境。在病房,保持安静、柔和的光线,避免嘈杂与强光刺激,让患者的感官能温和地适应清醒状态,就像轻唤沉睡之人,助其慢慢“回过神”。

2.局部麻醉:局部麻醉像是给身体的特定区域拉上一道“知觉窗帘”,阻断该部位神经传导,患者手术时神志清醒,但术后麻醉部位可能麻木、无力。比如椎管内麻醉用于下腹部、下肢手术,术后需平卧一段时间,防止脑脊液外漏引发头痛,一般要去枕平卧6-8小时。在此期间,家属可帮患者定时翻身,活动未麻醉的肢体,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同时留意麻醉部位有无渗血、肿胀,保障局部顺利恢复,让身体机能有序重启。

3.区域阻滞麻醉:区域阻滞麻醉介于两者之间,针对身体某一区域“精准打击”,如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术后,患者阻滞区域会有麻木感,肌肉力量也可能减弱。医护人员会指导患者进行简单手部或足部运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家属可辅助按摩周边肌肉,舒缓紧张,助力身体感知与力量同步回归,为全面苏醒按下“加速键”。

三、术后即刻护理——守护苏醒第一步

1.呼吸道管理:手术刚结束,患者呼吸道就像一扇未完全开启的门,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尤其是全身麻醉后,气道保护性反射变弱,极易发生呛咳、误吸。医护人员会迅速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防止异物进入气管。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雾化吸入就派上用场,药物化为微小颗粒,深入呼吸道,稀释痰液,助其顺利排出。病房内保持适宜湿度,能让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减少痰液干结,确保每一次呼吸都顺畅无阻,为苏醒后的首次呼吸保驾护航。

2.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精准监测生命体征是术后护理的核心任务。心电监护仪实时显示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这些数据哪怕微小波动,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血压骤降,或许提示出血或血容量不足;心率过快,可能源于疼痛、缺氧或心脏应激。一旦察觉异常,医护人员会立即采取措施,补液、调整体位、吸氧等,确保身体在苏醒初期稳定运行,为后续恢复筑牢根基。

3.疼痛控制:术后疼痛如影随形,是苏醒后患者面临的一大挑战,不仅折磨身心,还可能阻碍康复进程。医护人员会依据手术类型与疼痛程度,合理选用镇痛药物,口服、静脉注射、硬膜外镇痛等方式多样。轻微疼痛,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即可有效缓解;疼痛剧烈时,自控镇痛泵让患者按需自控给药,在安全范围内灵活止痛,让苏醒不再被剧痛笼罩,轻松迎接康复。

四、促进苏醒的辅助措施——加速“开机”进程

1.体温调节:手术中长时间暴露、麻醉药物作用加之手术室低温环境,患者术后常遭遇低体温困扰。低体温似电脑“低温卡顿”,会延缓麻醉药物代谢、影响凝血功能,阻碍苏醒。医护人员会启用加温毯、暖风机,为患者“升温保暖”,维持体温正常。家属在患者清醒后,及时递上温暖棉被、衣物,让身体由内而外“热”起来,加速血液循环,促使麻醉药排出体外,助力快速苏醒,仿佛给重启的身体加足“热动力”。

2.适当补液:术后合理补液是身体“重启”的关键助力,如同给电脑清理缓存,加速新陈代谢,助力麻醉药排出。依据手术出血量、尿量及患者整体状况,医护人员精准计算补液量与种类,多以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为主,按需补充钾、钠等电解质。充足液体冲刷体内残留麻醉药,让身体更快“清空缓存”,恢复清醒,高效运转。

五、家属陪伴与心理支持——温暖的苏醒力量

1.陪伴的重要性:患者苏醒后,第一眼看到的往往是家属,那熟悉的面容能给予莫大心理慰藉。在术后等待室,家属切忌焦虑慌张,以免负面情绪“传染”患者。待患者回病房,轻轻握住其手,温柔告知手术顺利,给予安心力量。这份情感连接,如“强心针”注入,增强患者战胜术后不适的勇气,在温暖氛围中加速苏醒。

2.心理疏导要点:术后患者因身体不适、担忧手术结果,易生焦虑、恐惧情绪。家属要耐心倾听,换位思考给予理解。若患者对麻醉后头晕、乏力害怕,家属可用通俗易懂语言解释这是正常术后反应,会逐渐消退。鼓励患者配合医护治疗,畅想康复后美好生活,助其树立乐观心态,让心理阴霾如春日融雪般消散,为身体恢复让出“绿色通道”。

六、饮食与活动调整——助力身体“重启”

1.饮食渐进:术后饮食依麻醉类型与手术情况循序渐进。全身麻醉后,胃肠功能“休眠”初醒,早期需禁食,待肛门排气,先少量饮水,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若无异常,逐步过渡至流食、半流食,如米汤、粥、面条,最后恢复正常饮食。如此逐步“唤醒”胃肠,既能防负担过重,又能补充营养,为身体恢复“加油”,确保运转顺畅。

2.早期活动:身体允许时,早期活动对促进苏醒、预防并发症意义重大。术后早期,在床上翻身、握拳、抬腿,促进血液循环,防血栓形成。恢复良好后,慢慢坐起、床边站立、行走,每次活动时间适中,循序渐进。适当活动似给身体做“唤醒操”,激活肌肉、关节与心肺功能,加速机能恢复,助力早日康复出院。

七、总结

麻醉苏醒是一场精细的“重启”之战,需医护、家属与患者协同作战。了解麻醉类型、做好术后即刻护理、采取辅助措施、给予心理支持、合理调整饮食与活动,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如同为患者精心铺设的康复“高速路”。希望这些护理妙招,能帮患者在术后迅速、平稳“重启大脑”,开启活力满满的康复新征程,拥抱健康生活。

(田小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