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年糖友低血糖怎么办?这份自救指南快学

2025-05-01 07: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老年糖友低血糖——潜藏的健康“暗礁”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一场持久的“战役”,而低血糖就如同这场战役中潜藏的“暗礁”,稍不留意就可能让身体“触礁”,引发诸多不适,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变弱,再加上一些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使用,低血糖的风险悄然上升。了解低血糖的应对之策,就如同为老年糖友点亮一盏“安全灯”,照亮他们平稳控糖之路,关键时刻还能自救脱险。

二、识别低血糖的“警报信号”

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当血糖快速下降时,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会迅速“拉响警报”,发出一系列预警信号。老年糖友可能会突然感觉心慌,心脏像敲鼓一样“砰砰”直跳,仿佛要跳出嗓子眼;手抖得厉害,连拿东西都不稳,筷子、杯子在手中晃晃悠悠;还伴有出汗,额头、手心、后背瞬间冒出冷汗,衣服都能被浸湿,整个人燥热不安;饥饿感也如潮水般涌来,胃里空落落的,特别想吃东西,这些症状就是身体在大声呼喊“血糖低啦,快补充能量”。

2.中枢神经缺糖症状:如果低血糖持续得不到纠正,大脑就会因缺糖陷入“危机”。此时,老年糖友可能出现头晕目眩,感觉周围的世界都在旋转,站立不稳,仿佛下一秒就要摔倒;视力模糊,看东西像隔着一层雾,报纸上的字、电视里的画面都变得不清不楚;思维变得迟缓,反应速度大大减慢,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别人问问题半天答不上来;严重的还会精神恍惚、嗜睡,甚至昏迷不醒,直接威胁生命安全,这些都是大脑在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亟待救援。

三、低血糖发生的常见“导火索”

1.药物使用不当:降糖药物是控制血糖的“主力军”,但如果使用不当,就容易引发低血糖。比如胰岛素用量过大,尤其是老年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稍微多打一点,血糖就可能“一落千丈”;口服降糖药,像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较强,服药时间不规律、剂量不准确,或者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都可能导致血糖过低。有些老年糖友记性不好,忘记自己已经打过胰岛素又打一次,或者看错药剂量,就会人为制造低血糖“危机”。

2.进食不足或延迟:饮食是血糖的重要“稳定器”,老年糖友如果进食量过少,没有摄入足够碳水化合物来维持血糖稳定,或者吃饭时间延迟,超出了降糖药物的作用时间,血糖就会“后继乏力”,慢慢走低。比如早餐吃得太晚,前一晚服用的降糖药却按时起效,两者“错峰”,低血糖就容易乘虚而入;还有些老人胃口不好,一顿饭只吃几口,也会让血糖失去支撑,陷入低谷。

3.运动量突然增加:适度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但运动强度、时长突然改变,身体却没来得及适应,就可能引发低血糖。老年人晨起后空腹出去散步,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身体能量消耗过大,而此时体内血糖储备不足,又没有及时进食补充,血糖就会快速下降;或者临时参加一些体力活动,如搬重物、爬楼梯,超出日常运动量,也会打破血糖平衡,触发低血糖“警报”。

四、低血糖发生时的“急救五部曲”

1.立即检测血糖:一旦出现疑似低血糖的症状,老年糖友或身边人要第一时间拿出家用血糖仪检测血糖。这一步至关重要,就像医生看病前先诊断一样,只有明确血糖数值,才能精准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家中没有血糖仪,或者糖友手抖得厉害无法操作,那就不要犹豫,直接按照低血糖处理,毕竟“误判”总比延误强。

2.快速补充糖分:确定低血糖后,就要迅速给身体“充电”,补充糖分。最便捷的方法是口服含糖食物,如糖果、葡萄糖片,一般15-20克即可,大约相当于4-5块水果糖、2-3片葡萄糖片。如果没有这些,糖水、蜂蜜水也行,冲调一杯浓浓的糖水,快速喝下,能让血糖迅速回升。注意,不要选择巧克力、糕点等含脂肪较多的食物,它们消化吸收慢,不能及时解救低血糖“危机”,反而可能延误病情。

3.原地休息等待:补充糖分后,千万别急着走动,要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因为低血糖时身体虚弱,站立行走容易摔倒,造成骨折、颅脑损伤等二次伤害,得不偿失。安静休息10-15分钟,给身体足够时间吸收糖分,恢复体力,让血糖慢慢稳定下来。

4.再次监测血糖:休息片刻后,再次用血糖仪检测血糖,看是否回升到正常范围。一般来说,血糖回升到3.9mmol/L以上才算脱离危险。如果血糖仍低于正常,可重复上述补充糖分、休息步骤,直至血糖达标。这就像给身体的“电量”反复充电,直到恢复正常运转。

5.后续进食稳定血糖:低血糖症状缓解、血糖恢复正常后,也不能掉以轻心,还需要吃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面包、饼干、米饭等,让血糖持续稳定。这相当于给身体的“能量库”补充长效“燃料”,防止血糖再次走低。可以吃几片面包,喝一碗粥,进食量根据个人平时饭量适当调整,确保血糖在后续几个小时内平稳。

五、预防低血糖的“日常防护盾”

1.规律用药与监测:老年糖友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胰岛素的注射剂量、时间要精准,口服降糖药也要按时按量服用,不能随意增减。同时,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根据血糖调整用药方案,就像给血糖“掌舵”,让它平稳航行。可以每天在固定时间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天多点血糖监测,绘制自己的血糖“走势图”,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2.合理饮食搭配: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每餐都有适量碳水化合物,如主食粗细搭配,玉米、燕麦等粗粮与大米、白面搭配食用,既能提供稳定能量,又富含膳食纤维,利于血糖控制;蛋白质也不可或缺,瘦肉、鱼类、豆类是优质来源,可增强饱腹感;蔬菜要多吃,各种绿叶菜、瓜茄类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还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稳定血糖。此外,注意进食时间规律,与降糖药、胰岛素作用时间相匹配,避免“时间差”引发低血糖。

3.适度运动规划:运动要循序渐进、适度适量,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老年糖友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每天运动30-60分钟,每周至少5天。运动时间最好固定,避开空腹时段,如早餐后1-2小时,此时血糖相对稳定,运动不易引发低血糖。运动前适当进食,如吃半个苹果、几块饼干,为身体“预热”,运动中如果感觉不适,立即停止,补充糖分,确保运动安全。

六、家人的陪伴与守护

1.知识普及与监督:家人要和老年糖友一起学习低血糖相关知识,了解症状、诱因、应对方法,让糖友心中有数,关键时刻不慌张。日常监督糖友用药、饮食、运动情况,像个“健康管家”一样,提醒糖友按时吃药、按量吃饭、按计划运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为糖友的健康保驾护航。

2.紧急情况处理协助:当低血糖真的发生,家人要冷静应对,协助糖友完成上述急救步骤。如果糖友已经昏迷,不能口服食物,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给糖友注射胰高血糖素或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争分夺秒挽救生命,让糖友在家人的守护下化险为夷。

七、总结

老年糖友低血糖虽危险,但只要掌握识别信号、急救方法,做好日常预防,再加上家人的悉心陪伴,就能有效应对。这就像为老年糖友编织了一张严密的“安全网”,让他们在控糖路上不惧低血糖“暗礁”,安心享受健康晚年。希望这份自救指南能成为每一位老年糖友的“健康宝典”,时刻守护他们的身体。

(杨晓媛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老年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