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功能障碍的疾病。免疫学检验凭借其对免疫相关指标的精准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流程中占据核心地位,为疾病的确诊、病情评估及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二自身抗体检测
1.抗核抗体(ANA)检测
AN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筛查指标。其针对细胞核内众多成分,如DNA、组蛋白等发起免疫反应。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等多种病症中,ANA常呈阳性。不同的ANA荧光核型蕴含丰富信息,均质型多见于SLE,与抗双链DNA抗体协同出现时,对SLE诊断意义重大;颗粒型则可能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相关;核仁型常见于某些特定的结缔组织病。通过对ANA及其核型的检测,能快速缩小疾病诊断范围。
2.类风湿因子(RF)检测
RF以变性IgG为靶抗原,主要存在于RA患者血清中。RF阳性对RA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并非RA所特有,在SLE、干燥综合征以及部分感染性疾病、肿瘤中也可出现。在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且高滴度RF往往与RA病情活动及关节破坏程度紧密相关,可用于病情监测。
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
ANCA是系统性血管炎诊断的关键标志物。根据荧光染色模式分为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c-ANCA主要靶抗原为蛋白酶3(PR3),p-ANCA主要靶抗原为髓过氧化物酶(MPO)。PR3-ANCA阳性多见于韦格纳肉芽肿,MPO-ANCA阳性常见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精准的ANCA检测为血管炎的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检测
1.免疫球蛋白检测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波动明显。SLE患者体内IgG、IgA、IgM常升高,源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而在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免疫球蛋白水平可能降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能直观反映机体免疫状态,辅助疾病诊断与病情评估。
2.补体检测
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作用关键。SLE等疾病中,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沉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导致C3、C4等补体成分消耗增加,血清中含量降低。补体水平变化对疾病诊断、病情活动监测意义重大,病情活动时补体下降,缓解时回升。
四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1.T细胞亚群分析
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进程中起关键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等亚群比例与数量,可了解机体细胞免疫状态。RA等疾病常出现CD4+T细胞比例升高、CD4+/CD8+比值失衡,提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为疾病诊断提供细胞免疫层面证据。
2.细胞因子检测
细胞因子由免疫及其他细胞分泌,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中至关重要。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改变。SLE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升高,参与炎症及自身免疫损伤。检测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明晰疾病发病机制、病情进展,为治疗方案制定与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五组织病理学中的免疫检测
1.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技术利用特异性抗体对组织抗原定位、定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诊断中,通过检测组织中免疫球蛋白、补体成分、细胞因子等表达与分布,明确病变性质与程度。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检测甲状腺组织淋巴细胞表面CD4、CD8及甲状腺细胞表面甲状腺球蛋白等,助力疾病诊断与分型。
2.免疫荧光
免疫荧光技术将荧光素标记抗体与组织或细胞抗原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肾脏疾病如狼疮性肾炎诊断中,可检测肾脏组织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情况,依据沉积类型与部位对病变分型诊断,指导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
六结语
免疫学检验通过多样化检测手段,从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与补体、细胞免疫功能及组织病理学免疫检测等多维度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提供丰富且关键的信息。随着免疫学技术持续进步,其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将愈发突出,有力推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疗水平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