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熬夜——现代生活的“顽疾”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熬夜似乎成了许多人的生活常态。无论是为了赶工作进度、沉迷于电子娱乐,还是单纯的夜猫子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熬夜修仙”的大军。然而,当人们在夜晚透支精力时,身体内部却悄然发生着变化,诸多健康隐患也随之滋生。其中,肺癌这个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是否会趁着熬夜带来的身体虚弱“叩门”而入,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二、熬夜引发的身体“内乱”
1.免疫系统受损:人体的免疫系统如同守护健康的“卫士”,时刻警惕着病菌、癌细胞等“外敌”入侵。而熬夜却像是一场“内乱”,打乱了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长期熬夜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激素分泌,其中皮质醇激素在熬夜时分泌异常。皮质醇本应遵循正常的昼夜节律,白天升高帮助身体应对各种活动,夜晚降低让身体进入修复状态。但熬夜使皮质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抑制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关键细胞活性,使其战斗力大打折扣,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包括可能恶变的肺部细胞,为肺癌的发生埋下隐患。
2.代谢紊乱“助纣为虐”:熬夜还会引发身体代谢紊乱,给肺癌可乘之机。正常情况下,身体在夜间会进行一系列精密的代谢调节,促进细胞修复、排毒等过程。但长期熬夜干扰了这一节奏,使得脂肪代谢、糖代谢失调。一方面,脂肪分解异常,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增多,这些脂肪酸可能会在肺部沉积,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刺激肺部细胞;另一方面,糖代谢紊乱导致血糖波动,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癌细胞的生长繁殖。此外,代谢紊乱还会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使得体内毒素累积,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削弱肺部的自我保护能力,让肺癌更容易趁虚而入。
三、与肺癌相关的间接“线索”
1.增加吸烟欲望:熬夜过程中,很多人会感觉困倦、精神萎靡,此时一些人会选择吸烟来提神。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刺激神经系统,短暂提升警觉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前文已提及吸烟是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长期熬夜导致频繁吸烟,使得肺部持续暴露于烟草的多种致癌物之下,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这些物质如同“毒刺”,不断攻击肺部细胞的DNA,极大地增加了肺癌发生的几率,熬夜与吸烟形成的“组合拳”,对肺部健康极具杀伤力。
2.呼吸道感染频发:长期熬夜使身体免疫力下降,呼吸道如同失去屏障的“城门”,极易遭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引发频繁的呼吸道感染。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反复折磨身体,肺部在一次次的感染与修复过程中,组织受到损伤,炎症持续刺激肺部细胞,使得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风险升高。虽然呼吸道感染本身并非直接导致肺癌,但长期处于这种受损与修复的循环中,为肺癌的发生创造了“温床”,让肺癌的阴影悄然笼罩。
四、高危人群警示——别让熬夜成“帮凶”
1.已有肺部基础疾病者:对于那些本身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来说,熬夜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的肺部本就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正常的修复与维持功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熬夜引发的免疫系统和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肺部负担,延缓疾病康复进程,使得肺部细胞恶变的风险显著提高。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熬夜后咳嗽、咳痰症状往往加重,气道炎症反应加剧,长期如此,肺癌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找上门来,原本可控的病情也可能急转直下。
2.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者:还有一类高危人群是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的人,如在雾霾严重地区生活的居民、从事粉尘污染工作的工人等。他们的肺部每天都在与外界污染物抗争,本就承受巨大压力。熬夜则削弱了肺部的抵抗力,使其在面对污染时更加无力。以雾霾天为例,空气中的PM2.5等有害物质本就容易沉积在肺部,引发炎症,而熬夜导致的身体机能下降,让肺部无法及时清除这些污染物,日积月累,肺癌的发病几率大幅攀升,熬夜成为污染环境危害肺部健康的“帮凶”。
五、预防措施——守护肺部,拒绝熬夜“侵蚀”
1.调整作息,规律睡眠:预防肺癌,首要任务是改掉熬夜习惯,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每晚7-8小时的充足睡眠。例如,设定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早上7点左右起床,让身体适应这种生物钟。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泡热水澡等放松方式,帮助身心进入睡眠状态,让肺部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修复与调养,恢复生机与活力。
2.健康生活,综合防护:除了作息调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增强免疫力;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戒烟限酒,减少对肺部的直接伤害。同时,对于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的人群,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全方位守护肺部健康,即使偶尔熬夜,也能将肺癌风险降到最低。
六、定期筛查——肺癌风险早发现
1.高危人群筛查重点:对于长期熬夜且属于肺癌高危人群,如前文提到的有肺部基础疾病、长期暴露污染环境以及年龄较大(一般50岁以上)的人,定期进行肺癌筛查刻不容缓。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这种筛查方式能敏锐捕捉到肺部早期的微小病变,如肺部小结节,而这些小结节有可能是肺癌的早期萌芽。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肺癌的治愈率将大幅提高,患者的预后也会显著改善,切不可因忽视筛查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正确看待筛查结果:有些人对肺癌筛查存在顾虑,担心查出问题后心理负担加重。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筛查的目的是为了早发现、早治疗,即便查出肺部小结节,也并非一定就是肺癌,大部分小结节是良性的,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只有及时了解肺部状况,才能在肺癌刚露头时就将其“扼杀”,避免病情恶化。所以,高危人群要克服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地进行定期筛查,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七、总结
长期熬夜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肺癌敲门,但它通过扰乱免疫系统、引发代谢紊乱、增加吸烟欲望、诱发呼吸道感染等多种途径,为肺癌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危害更大。了解这些关联后,我们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拒绝熬夜,养成良好作息,辅以健康的饮食、运动习惯,做好防护与筛查,让肺部远离肺癌威胁,畅享健康呼吸。
(武迎喜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