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手掌撑地。其中,“银叉畸形”是该骨折典型的体征之一,其出现往往提示着骨折断端的特定移位方向,而准确判断并依据复位标准进行复位操作,对恢复腕部正常解剖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
二、“银叉畸形”解析
“银叉畸形”表现为骨折远端连同手部向桡侧、背侧移位,形似银叉样外观。从力学机制来看,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加上前臂肌肉的牵拉,使得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尺骨茎突常伴有撕脱骨折,导致腕关节掌侧弧度改变,呈现这种特征性畸形。这一畸形直观反映了骨折断端的移位状态,是临床初步判断骨折严重程度及移位方向的重要线索。
三、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
(一)解剖复位标准
桡骨高度恢复:需恢复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之间的正常距离,正常情况下两者差距约 1 - 2 cm,复位后应尽量接近这一生理状态。若桡骨短缩过多,会改变腕关节的生物力学分布,长期可致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引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掌倾角与尺偏角复原: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应具备约 10° - 15°的掌倾角,尺偏角约 20° - 25°。复位时要精准纠正骨折断端移位,恢复这两个角度,确保关节面平整,使腕关节在屈伸、尺桡偏活动时受力均匀,避免局部应力集中造成关节软骨磨损。
关节面平整度:关节面台阶或缝隙应小于 2 mm,超过此限度,在腕关节活动时,不平整的关节面相互摩擦、碰撞,会加速关节退变,影响关节滑液的正常分布与润滑功能,进而限制腕关节活动范围并引发疼痛。
(二)功能复位标准
在一些复杂或粉碎性骨折难以达到解剖复位时,功能复位成为次优选择,但需满足一定条件以保障腕关节基本功能。要求桡骨短缩不超过 3 cm,掌倾角减小不超过 15°,尺偏角减小不超过 10°,关节面相对平整,虽未达解剖精确,但能维持腕关节大致稳定性,允许日常轻度活动,为后续功能康复创造可能,降低因过度追求解剖复位而造成更大手术创伤、影响骨折愈合风险。
四、复位标准与预后关系
严格遵循复位标准进行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无论是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都能最大程度恢复腕关节解剖结构完整性,为早期功能锻炼奠定基础。精准复位后,配合规范康复训练,可使腕关节屈伸、旋转等功能良好恢复,减少疼痛、僵硬等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反之,若复位不佳,即便骨折愈合,也会遗留腕关节功能障碍,如活动受限、力量减弱、反复疼痛等,给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长期困扰。
五、结论
“银叉畸形”作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典型表征,为判断骨折移位提供直观依据,而明确的复位标准是实现良好治疗效果、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临床医生应准确把握解剖与功能复位标准,根据患者骨折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复位方式,权衡复位效果与治疗风险,以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师会军 宝丰县人民医院 创伤中心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