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认知与风险评估
(一)病理机制解析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易导致脆性骨折。需向患者解释年龄、雌激素下降、维生素 D 缺乏等危险因素,强调早期干预可延缓骨量流失。纠正 “补钙就能治愈” 的误区,明确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二)个体风险筛查
评估患者骨折史、用药史(如糖皮质激素)及生活习惯。采用 FRAX 工具预测 10 年骨折风险,对高风险人群(如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加强干预。重点关注腰椎、髋部等易骨折部位的防护指导。
二、营养与运动管理
(一)膳食优化策略
每日钙摄入量需达 1000-1200mg,优先选择乳制品(如牛奶 500ml/d)、深绿色蔬菜(如西兰花、羽衣甘蓝)及豆制品。维生素 D 补充以 400-800IU/d 为宜,鼓励通过晒太阳(每日 10-15 分钟,避开正午)及深海鱼(如三文鱼)获取。避免过量咖啡、酒精影响钙吸收。
(二)运动处方制定
推荐负重及抗阻运动:散步(每日 30 分钟)、太极拳增强下肢肌力;使用弹力带进行上肢抗阻训练。避免弯腰搬重物、仰卧起坐等增加脊柱压力的动作。平衡功能差者可进行坐位踏步练习,降低跌倒风险。
三、居家防跌倒措施
(一)环境改造要点
浴室安装防滑垫、扶手,马桶旁增设起身辅助架。移除门槛、电线等障碍物,楼梯加装照明及双侧扶手。家具选择高度适宜、带扶手的座椅,避免坐低矮沙发。
(二)日常行为规范
穿着防滑鞋,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上下楼梯扶扶手,转身时缓慢移动。夜间如厕开启小夜灯,避免匆忙起身。行动不便者使用助行器,必要时佩戴髋部保护垫。
四、药物治疗与监测
(一)用药依从性管理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需空腹服用,保持直立体位 30 分钟防止食管刺激。降钙素鼻喷剂注意交替使用两侧鼻腔,观察有无鼻黏膜干燥。定期复查骨密度(每 1-2 年一次),评估治疗效果。
(二)不良反应应对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需预防性补钙,监测骨转换标志物。出现肌肉痉挛、心律失常等症状时,警惕低钙血症,及时检测血钙水平。联合用药者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四环素影响钙吸收)。
五、心理与社交支持
(一)情绪疏导策略
骨质疏松导致的疼痛及活动受限易引发焦虑抑郁,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鼓励参与病友会分享经验,通过冥想、听音乐缓解压力。家属协助完成日常事务,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二)社会参与促进
根据身体状况选择社交活动,如社区园艺、手工课。佩戴紧急呼叫设备,确保外出时安全。定期与医护沟通,调整防护计划,增强自我管理信心。
六、健康教育与随访
(一)科普宣教要点
制作图文手册讲解补钙误区(如过量补钙增加肾结石风险),演示正确的跌倒防护动作(如跌倒时缩团侧滚)。开展骨密度检测义诊,提升早期筛查意识。
(二)长期随访机制
建立患者档案,每季度电话随访饮食、运动执行情况。针对高风险人群提供上门护理,指导家庭环境改造。利用 APP 记录用药及症状,实现动态管理。
七、并发症预防与应急
(一)骨折高危预警
识别驼背加重、身高缩短等早期信号,出现胸腰背部剧烈疼痛时警惕椎体压缩骨折。指导家属掌握骨折固定初步处理方法,避免随意搬动患者。
(二)多学科协作
联合康复科制定骨折后康复方案,与营养科调整围手术期饮食。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加强血栓预防及关节功能训练指导。
(庄喜静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