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前的评估与准备
(一)患者评估
实施雾化吸入前需完成全面评估。首先确认医嘱内容,核对患者姓名、病历号及药物名称,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呼吸形态及配合程度。重点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听诊双肺呼吸音判断痰液阻塞部位。对儿童、老年或认知障碍患者,需评估其依从性并制定个性化沟通方案。
(二)用物准备
选择符合治疗需求的雾化装置:压缩空气式雾化器适用于各类药物,超声雾化器慎用于含蛋白质成分的药液。检查雾化器各部件密封性,确保无破损或老化。药物需双人核对名称、剂量及配伍禁忌,如布地奈德与沙丁胺醇可联合使用,而氨溴索与碱性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三)环境管理
治疗空间应保持清洁通风,室温控制在 22-24℃,湿度 50%~60%。避免人员频繁走动,减少空气中微粒干扰。若患者存在传染性疾病,需在负压隔离病房操作,医护人员穿戴防护装备。
二、操作实施流程
(一)基础操作规范
协助患者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利膈肌运动增加肺活量。连接雾化装置电源或压缩空气源,将稀释后的药液(通常 2-4ml)注入雾化杯,确保药量准确。调节雾量至中等强度(成人 1-2ml/min,儿童 0.5-1ml/min),避免过强气流刺激气道。
(二)吸入过程指导
指导患者含住口含器(或面罩紧密贴合口鼻),采用 “慢吸 - 屏气 - 缓呼” 呼吸模式:深吸气使药液达终末支气管,屏气 3-5 秒促进沉积,缓慢呼气减少药物呼出。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频率及有无呛咳,出现频繁刺激性咳嗽时暂停操作,调整雾量或更换体位。
(三)特殊人群护理
儿童患者可使用卡通面罩降低恐惧,鼓励做吹泡泡动作辅助呼吸;意识不清者采用侧卧位,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老年患者需注意保暖,治疗后协助叩背排痰。
三、治疗后管理
(一)设备处理
治疗结束立即分离雾化器,按院感要求处理:一次性装置按医疗废物分类丢弃;可重复使用部件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 30 分钟,清水冲洗后干燥备用。雾化杯每周高压灭菌一次,避免细菌滋生。
(二)患者观察
记录治疗时间、药物剂量及患者反应,听诊双肺呼吸音评估疗效。指导患者用温水漱口(或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减少药物残留引发的口腔真菌感染。观察有无心慌、手抖等 β 受体激动剂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三)健康教育
发放图文版雾化操作手册,演示正确呼吸方法及设备清洁流程。告知患者雾化后痰液稀释可能出现咳嗽加重属正常现象,指导有效咳嗽技巧。强调按时复诊重要性,对哮喘患者讲解峰流速仪监测方法。
四、质量控制要点
建立雾化操作核查清单,实施双人核对制度。每月抽查雾化装置维护记录,开展护理人员操作考核,重点关注雾量调节、呼吸指导等薄弱环节。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及不良事件分析持续改进流程,确保雾化治疗安全有效。
(张秋晨 柘城县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