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内科的治疗中,雾化吸入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许多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都可能会用到雾化吸入疗法。然而,不少患者对于雾化吸入的正确方法并不了解,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今天,我们就来教大家如何正确进行雾化吸入。
一、什么是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是指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并进入呼吸道及肺内,达到洁净气道、湿化气道、局部治疗及全身治疗的目的。简单来说,它就像是一个“微型喷雾器”,把药物直接送到呼吸道和肺部,让药物能更精准地发挥作用。
与口服药物、静脉注射等方式相比,雾化吸入具有诸多优势。它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效快,用药剂量小,能减少全身用药带来的副作用。而且,对于一些不能很好配合口服药物的患者,如儿童或意识不清的患者,雾化吸入是一种更方便、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二、雾化吸入的适用情况
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常出现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雾化吸入可以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气道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炎平喘的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以及舒张支气管的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COPD患者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容易出现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雾化吸入可以帮助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减轻气道阻塞,改善呼吸功能。例如,使用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物进行雾化吸入,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会导致喉部黏膜急性充血、肿胀,引起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甚至呼吸困难。雾化吸入可以迅速减轻喉部黏膜的炎症和水肿,缓解患者的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呼吸道感染
对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雾化吸入可以湿化气道,促进痰液排出,同时局部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能更有效地控制感染。
三、雾化吸入前的准备
环境准备
选择一个安静、整洁、空气流通良好的环境进行雾化吸入。避免在烟雾、灰尘较多的地方进行,以免影响药物的效果。同时,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控制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这样可以让患者感觉更舒适。
患者准备
在进行雾化吸入前,患者要洗净双手,清洁口腔和鼻腔,去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如果是儿童患者,家长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让孩子配合治疗。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先吸痰。
物品准备
准备好雾化吸入装置,如压缩雾化器、超声雾化器等,并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根据医生的建议,准备好需要使用的药物,并核对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等信息。同时,准备好干净的毛巾、纸巾等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四、雾化吸入的正确步骤
连接装置
将雾化器与电源连接好,打开开关,预热3-5分钟。然后将药物按照正确的剂量加入到雾化器的药杯中,注意不要超过药杯的最大容量。接着,将雾化器的面罩或咬嘴与药杯连接好,确保连接紧密,防止药物泄漏。
调整姿势
患者可以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保持身体放松,头部稍微后仰,这样有利于药物更好地进入呼吸道。如果是儿童患者,家长可以抱着孩子,让孩子保持舒适的姿势。
开始雾化
将面罩轻轻罩住患者的口鼻,或者让患者含住咬嘴,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然后启动雾化器,开始雾化吸入。在雾化过程中,要让患者缓慢而深入地呼吸,尽量用口吸气,用鼻呼气,这样可以使药物更好地沉积在呼吸道和肺部。
控制时间
雾化吸入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具体时间要根据药物的剂量和患者的病情而定。在雾化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无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雾化,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结束雾化
雾化结束后,先关闭雾化器的开关,然后取下面罩或咬嘴。让患者用清水漱口,以清除口腔和咽喉部残留的药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不能漱口的患者,如儿童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可以用棉签蘸取清水清洁口腔。
五、雾化吸入后的注意事项
清洁消毒
雾化结束后,要及时对雾化器进行清洁和消毒。将药杯、面罩或咬嘴等部件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晾干备用。这样可以防止细菌滋生,保证下次使用的安全。
观察病情
雾化吸入后,要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是否有所改善。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遵医嘱用药
雾化吸入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患者还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其他药物,如抗生素、止咳祛痰药等。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生活习惯调整
在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戒烟限酒,避免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性物质。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
六、结语
雾化吸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正确的操作方法至关重要。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患者朋友们能够掌握雾化吸入的正确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早日恢复健康。如果在雾化吸入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或护士。
(张培红 河南省胸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三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