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警惕细菌性食物中毒:餐桌上的健康“陷阱”

2025-04-16 14:2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沉浸于食物的色香味,却很少想到,看似平常的餐桌,可能隐藏着健康“陷阱”,细菌性食物中毒便是其中之一。它悄无声息却危害巨大,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了解相关知识,才能有效预防。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真面目”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因摄入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发的中毒。这些细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一旦进入人体,便会兴风作浪。常见的致病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等,它们各有“偏爱”的食物和“作案”方式。

沙门氏菌常常潜伏在肉类、蛋类、奶制品中。当我们食用了未熟透的鸡肉、鸡蛋,或被污染的牛奶时,就可能中招。副溶血性弧菌则钟情于海产品,如生鱼片、虾蟹等,它对盐分有一定需求,在海产品中易于生存繁殖。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乳制品、糕点、剩饭剩菜里较为常见,它能产生多种毒素,耐热性强,普通烹饪温度难以将其完全破坏。而肉毒杆菌,主要存在于密封腌制的肉类、罐头食品中,它产生的肉毒毒素毒性极强,少量即可致命。

二、中毒后的症状表现

一旦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身体会迅速发出警报。通常在进食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内发病,具体症状因细菌种类和摄入毒素量而异。

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反应,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可能较为剧烈,频繁的呕吐和腹泻会导致身体大量失水,进而引发脱水症状,如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松弛、眼窝凹陷等。严重脱水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压下降,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腹泻的大便性状多样,沙门氏菌感染多为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有脓血;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腹泻大便常呈洗肉水样。

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甚至更高,这是身体免疫系统对细菌及其毒素的应激反应。在高热状态下,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而肉毒杆菌中毒则较为特殊,它主要侵袭神经系统,导致肌肉麻痹。早期症状可能是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呼吸肌麻痹,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三、中毒后的紧急处理

如果怀疑发生了细菌性食物中毒,必须立即采取行动。首先,要尽快催吐,减少毒素的吸收。可以让患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然后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咽后壁,引发呕吐反射,反复多次,直至呕吐物为澄清液体为止。但需注意,催吐不适用于昏迷、抽搐或有严重心脏病等患者,以免发生误吸导致窒息。

催吐后,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中毒的细菌种类,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一般会进行补液治疗,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对于感染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抗生素的使用需谨慎,要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对于肉毒杆菌中毒患者,还需及时注射肉毒抗毒素,中和体内的毒素。

四、预防是关键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把好“病从口入”关。

在食物采购环节,要选择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购买新鲜、无变质的食材。仔细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是否完好,避免购买三无产品。对于肉类、蛋类、海鲜等易腐食品,要选择冷藏或冷冻保存的,确保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在食物储存方面,要遵循生熟分开的原则。生的肉类、海鲜等应与熟食、蔬菜水果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冰箱不是“保险箱”,也要定期清理,保持清洁,冷藏室温度应设置在4℃左右,冷冻室温度在-18℃以下,确保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储存。

烹饪过程中,要确保食物熟透。肉类、蛋类要彻底煮熟,避免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海产品尤其要注意,像生蚝、醉虾等生食或半生食的做法存在很大风险,应尽量避免。刀具、案板、餐具等要做到生熟分开使用,并定期消毒,可用开水煮沸或使用消毒柜进行消毒。

此外,剩饭剩菜要妥善处理。如果要保存,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且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杀灭可能滋生的细菌。在外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的餐厅,避免在路边摊随意进食。

细菌性食物中毒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其成因、症状和预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就能有效避免,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餐桌健康,让每一餐都吃得安心、放心。

(王海霞 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