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睡觉打呼噜意味着睡得香、睡得沉。然而,当这种情况出现在孩子身上时,可就未必是这么回事了。如果您家孩子睡觉总打呼噜,那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健康问题。
孩子打呼噜,医学上称为儿童鼾症,是指儿童在睡眠过程中频繁出现的上气道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呼吸不畅而发出鼾声。正常情况下,孩子睡眠时呼吸应该是平稳、安静的。一旦出现鼾声,就表明呼吸道的通畅性受到了影响。这与成人打呼噜的原因有所不同,成人打呼噜多与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而孩子打呼噜,主要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腺样体,也叫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部的顶部与咽后壁处。它在孩子出生后就已存在,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在 2 - 6 岁时达到增殖旺盛的阶段,10 岁以后才逐渐萎缩。当腺样体受到反复炎症刺激时,就会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从而堵塞后鼻孔,影响鼻腔通气,导致孩子在睡眠时不得不张口呼吸,进而产生鼾声。同样,扁桃体是位于口咽部两侧的淋巴组织,在儿童时期,扁桃体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扁桃体反复发炎时,也会出现肥大的情况,肿大的扁桃体不仅会阻碍空气在口咽部的流通,还可能与腺样体肥大共同作用,加重气道阻塞的程度。
长期打呼噜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危害不容小觑。睡眠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促进骨骼生长、肌肉发育等。然而,当孩子因打呼噜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时,生长激素的分泌也会受到影响。长期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孩子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明显低于同龄人。而且,睡眠时气道阻塞会引起机体缺氧,大脑长期处于这种缺氧状态下,会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等问题。有些孩子还可能因为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部骨骼的正常发育,出现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等所谓的 “腺样体面容”,一旦形成,即使后续气道问题得到解决,面容的改变也难以完全恢复。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打呼噜是否需要就医呢?如果孩子只是偶尔在感冒、扁桃体发炎等情况下打呼噜,且鼾声较轻,持续时间不长,随着病情好转鼾声消失,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是孩子打呼噜频繁发作,鼾声响亮,甚至在睡眠中出现呼吸暂停(即呼吸停顿 10 秒以上)、憋醒等现象,或者伴有白天嗜睡、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张嘴呼吸等症状,那就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鼻咽部侧位片、电子鼻咽镜等检查手段,来明确孩子打呼噜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因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导致的儿童鼾症,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如果孩子症状较轻,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程度不严重,医生可能会先建议采取保守治疗。这包括注意营养均衡,预防感冒,提高孩子的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次数,从而减轻腺样体和扁桃体的炎症反应。同时,还可以使用一些药物,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减轻鼻黏膜炎症,缓解鼻塞症状;对于合并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还需进行相应的抗过敏治疗。
然而,如果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孩子的症状仍持续存在,且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程度严重,已经明显影响到孩子的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那么手术切除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可能就是必要的选择了。目前,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多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等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手术后,绝大多数孩子的鼾声会明显减轻或消失,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长发育也能回归正常轨道。
孩子睡觉打呼噜绝不是睡得香的表现,它可能是孩子健康发出的 “警报信号”。作为家长,我们要多留意孩子的睡眠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让孩子们都能拥有一个安静、舒适、健康的睡眠环境,茁壮成长。
(张慧慧 河南省儿童医院 东三街呼吸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