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孩子打呼噜=睡得香?小心“小儿鼾症”影响发育!

2025-08-07 16: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睡觉时打呼噜,第一反应往往是“孩子睡得真香”。然而,这种看似“可爱”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被忽视的疾病——小儿鼾症(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OSAHS)。若长期未干预,它可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智力甚至颜值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一、打呼噜≠睡得香

打呼噜的本质是呼吸道受阻导致的呼吸不畅。当孩子睡眠时,气流通过狭窄的呼吸道,震动软腭或悬雍垂,就会发出鼾声。若呼吸暂停超过10秒(即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身体会因缺氧触发“微觉醒”,导致睡眠碎片化。这种“看似睡了整夜,实则反复惊醒”的状态,会严重干扰深度睡眠,而深度睡眠正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

数据警示:据统计,儿童鼾症的发病率约为1%-3%,其中,肥胖儿童发病比例较高。打鼾儿童因缺氧导致深睡眠时长减少30%,生长激素分泌量下降约40%。持续打鼾6个月以上的儿童,身高可能比同龄人矮3-5厘米。

二、小儿鼾症的“元凶”:腺样体与扁桃体是主犯

儿童呼吸道狭窄,任何部位的阻塞都可能引发鼾症,但最常见的原因是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腺样体位于鼻咽部,是儿童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反复感冒、过敏或感染会刺激其增生,堵塞后鼻孔,导致鼻塞、张口呼吸。长期如此,孩子会形成“腺样体面容”——上唇短厚外翻、下颌后缩、牙齿排列不齐,甚至影响面部骨骼发育。

扁桃体肥大:扁桃体位于口咽部,过度肥大时会直接阻塞气道,导致呼吸暂停。肥胖儿童因脂肪堆积,呼吸道周围软组织增厚,也易发生鼾症。

其他诱因: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小下颌畸形等结构异常,或肥胖、哮喘等慢性疾病,也可能诱发鼾症。

三、被低估的危害:从身高到智力的“连锁反应”

小儿鼾症的危害远超家长想象,它可能引发全身性连锁反应:

生长发育迟缓:深度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量是白天的5倍。鼾症导致的睡眠碎片化会直接抑制生长激素分泌,使孩子长不高、体重增长缓慢。

智力受损:长期缺氧会损害大脑皮层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研究显示,鼾症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同龄人,且多动症、焦虑症风险增加。

心血管负担加重:反复缺氧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发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甚至增加成年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颜值“崩塌”:张口呼吸会改变面部肌肉张力,导致“腺样体面容”。此外,睡眠中频繁憋醒可能引发夜惊、遗尿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

四、如何识别小儿鼾症?这些信号需警惕

并非所有打呼噜都是病态,但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鼾声响亮且不规律,伴随呼吸暂停、憋气;

睡眠中频繁翻身、出汗、说梦话,甚至突然坐起;

白天嗜睡、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长期张口呼吸,出现“腺样体面容”迹象;

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低于同龄人标准。

诊断工具:多导睡眠监测(PSG)是诊断鼾症的“金标准”,可记录呼吸暂停次数、血氧饱和度等关键指标。此外,鼻咽侧位片、电子鼻咽喉镜等检查可明确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程度。

五、治疗:从生活方式干预到手术,因病施策

小儿鼾症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制定方案,核心目标是解除气道阻塞,恢复正常呼吸。

保守治疗:

控制体重:肥胖儿童需通过饮食调整和运动减重,减少呼吸道周围脂肪堆积。

调整睡姿:侧卧睡眠可减轻舌根后坠,部分缓解轻度鼾症。

治疗过敏:过敏性鼻炎患者需避免过敏原,使用鼻用激素或抗组胺药减轻鼻腔炎症。

药物治疗:

鼻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可减轻鼻腔黏膜水肿,改善通气。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适用于合并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的儿童。

手术治疗:

腺样体切除术+扁桃体切除术:是治疗中重度鼾症的“金标准”,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有效率达90%以上。

其他手术:如鼻中隔矫正术、下颌骨前移术等,适用于结构性异常导致的鼾症。

小儿鼾症不是“睡得香”的标志,家长需摒弃“打呼噜不是病”的误区,及时识别症状、科学干预,让孩子真正拥有“香甜”的睡眠和健康。

(马青青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咽喉头颈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