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睡觉总打呼噜还憋气?不是睡得香,可能是呼吸在 “中途罢工”

2025-09-03 10: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很多人觉得 “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甚至认为呼噜声越大,睡眠质量越好。但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诊疗中,睡觉时打呼噜伴随憋气,不仅不是睡得香,反而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 提示呼吸在睡眠中 “中途罢工”,医学上称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这种情况会导致睡眠中反复缺氧,长期忽视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甚至增加夜间猝死的风险。了解打呼噜憋气的原因和危害,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守护睡眠和身体健康。

一、打呼噜 + 憋气,为啥不是 “睡得香”?
正常的轻微打呼噜,多是睡眠时气流通过松弛的咽腔软组织(如软腭、舌头),引发振动产生的声音,通常不会影响呼吸和睡眠质量。但如果打呼噜时伴随憋气(即呼吸突然暂停,几秒到几十秒后才恢复,甚至需要张口呼吸才能缓解),则意味着睡眠中气道出现了 “反复堵塞”,导致气流无法正常进入肺部,呼吸被迫中断。

这种 “呼吸中途罢工” 会带来两大核心问题:一是缺氧,呼吸暂停时氧气无法进入体内,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身体各器官(尤其是大脑、心脏)会处于缺氧状态;二是睡眠碎片化,每次呼吸暂停都会将人从深度睡眠中惊醒(可能自己察觉不到),导致睡眠结构紊乱,无法进入高质量的深度睡眠。因此,即使睡眠时间足够,第二天也会感到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下来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绝非 “睡得香” 的表现。

二、为啥会出现 “打呼噜 + 憋气”?这些 “气道堵塞因素” 是主因
睡眠中气道堵塞,是导致打呼噜憋气的根本原因。气道从鼻腔到咽喉再到气管,任何一个部位出现狭窄或堵塞,都可能引发呼吸暂停。常见的导致气道堵塞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咽腔软组织松弛:最常见的 “堵塞源头”
咽腔(包括鼻咽、口咽、喉咽)是气道中最容易发生堵塞的部位,因为这里的软组织(软腭、悬雍垂、扁桃体、舌头)缺乏骨骼支撑,睡眠时肌肉放松,软组织会下垂、塌陷,挤压气道空间,导致气道变窄甚至完全堵塞。

· 软腭松弛:软腭(口腔上颚后部的柔软组织)松弛下垂,会与舌根接触,堵塞口咽气道,引发打呼噜和憋气;

· 扁桃体肥大:扁桃体过度肥大(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会占据咽腔空间,直接挤压气道,导致气流通过困难;

· 舌体肥大或舌根后坠:舌体肥胖或睡眠时舌头肌肉松弛,舌根会向后坠,堵塞喉咽气道,这种情况在肥胖人群中尤为常见。

这类因素导致的气道堵塞,多与年龄增长(肌肉松弛)、肥胖(脂肪堆积)、遗传(咽腔结构狭窄)等有关,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最主要的病因。

2. 鼻腔问题:“上游堵塞” 影响气流进入
鼻腔是气道的 “入口”,若鼻腔存在结构异常或炎症,会导致气流进入受阻,迫使患者用张口呼吸,进而引发或加重打呼噜和憋气。

·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鼻腔中间的软骨和骨组织)偏向一侧,会堵塞一侧鼻腔,导致气流只能从另一侧通过,气流速度加快,振动咽腔软组织,加重打呼噜;

· 鼻息肉或鼻窦炎:鼻息肉(鼻腔内的良性增生组织)、鼻窦炎(鼻窦黏膜炎症)会导致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堵塞鼻腔通道,影响气流进入,患者不得不张口呼吸,使咽腔软组织更易松弛塌陷;

· 过敏性鼻炎:过敏发作时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鼻塞严重,同样会导致张口呼吸,诱发打呼噜憋气。

3. 身体结构异常:“先天或后天” 的气道狭窄
部分人群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气道结构本身狭窄,睡眠时肌肉放松后,气道更容易堵塞:

· 先天因素:如小颌畸形(下巴短小)、下颌后缩,会导致舌体位置后移,挤压气道;颈部粗短(颈围过大),会使颈部脂肪堆积,压迫气道,导致气道变窄;

· 后天因素:长期吸烟、饮酒会刺激咽腔黏膜,导致黏膜增生、肌肉松弛,加重气道堵塞;年龄增长会导致肌肉弹性下降,咽腔软组织松弛程度增加,气道堵塞风险也会随之升高。

三、“打呼噜 + 憋气” 的危害,比想象中更严重
很多人对打呼噜憋气不以为然,觉得 “只是影响别人睡觉”,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对自身健康的危害远超想象,长期忽视会引发多系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1. 心血管系统:增加高血压、心脏病风险
睡眠中反复缺氧,会刺激身体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应激激素”,导致血压升高,长期下来会引发 “睡眠相关性高血压”,这种高血压难以通过普通降压药控制,且晨起血压会明显升高;同时,缺氧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率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严重时可能引发夜间心肌梗死或猝死。

临床数据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普通人的 2-3 倍,患冠心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 1.2-1.8 倍,夜间猝死的风险也显著高于正常人。

2. 神经系统:导致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
睡眠碎片化和缺氧,会严重影响大脑的休息和恢复,导致大脑功能受损。患者白天会出现明显的嗜睡症状(如工作、学习、开车时忍不住犯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同时,长期缺氧还可能增加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尤其是中老年患者。

更危险的是,白天嗜睡会增加意外事故的风险,如开车时犯困可能引发交通事故,操作机器时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导致工伤,这些都可能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3. 代谢系统:诱发糖尿病、肥胖
睡眠呼吸暂停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血糖难以被利用和储存,进而引发 2 型糖尿病;同时,睡眠质量差会影响瘦素和饥饿素的分泌(瘦素抑制食欲,饥饿素促进食欲),导致食欲增加,尤其是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进而引发肥胖,而肥胖又会进一步加重气道堵塞,形成 “肥胖 - 睡眠呼吸暂停 - 更肥胖” 的恶性循环。

4. 其他危害:影响内分泌和生殖健康
长期睡眠呼吸暂停还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性激素紊乱(如男性睾酮水平下降,出现性功能障碍;女性月经不调,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风险);同时,张口呼吸会导致口干、咽喉疼痛,长期下来还可能影响牙齿排列和面部发育(尤其是儿童),导致 “腺样体面容”(如牙齿排列不齐、上颚高拱、嘴唇变厚)。

四、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 “呼吸中途罢工”?这些信号要警惕
判断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除了观察是否有 “打呼噜 + 憋气”,还可以通过以下信号初步判断,若出现多种信号,应及时就医检查:

1. 睡眠中的信号
· 打呼噜声音大且不规律,忽大忽小,中间有明显的停顿(憋气),停顿后可能伴随一声响亮的鼾声或喘息声;

· 睡眠中频繁翻身、磨牙,或出现张口呼吸、流口水的情况;

· 夜间频繁醒来,醒来后感觉口干、胸闷,或需要喝水才能缓解。

2. 白天的信号
· 白天嗜睡明显,无论前一晚睡了多久,白天都容易犯困,甚至在工作、学习、开车时无法控制地入睡;

·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经常忘记重要的事情,工作或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 晨起头痛、头晕,口干舌燥,咽喉疼痛;

· 情绪波动大,容易烦躁、焦虑、抑郁,或出现易怒、情绪失控的情况。

3. 身体状况信号
·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 厘米,女性≥85 厘米)、颈围粗(男性≥40 厘米,女性≥38 厘米);

· 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且病情控制不佳;

· 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扁桃体肥大等鼻腔或咽喉部疾病;

· 家族中有睡眠呼吸暂停的遗传史。

五、出现 “打呼噜 + 憋气”,该如何应对?分三步科学处理
若发现自己或家人存在打呼噜憋气的情况,不要忽视,应按照 “初步评估 - 专业检查 - 针对性治疗” 的步骤科学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1. 第一步:初步调整生活方式,减轻气道堵塞
在就医前,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暂时减轻气道堵塞,缓解症状:

· 控制体重:肥胖是导致气道堵塞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和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减轻体重(尤其是腹型肥胖),能明显改善气道通畅度;

· 改变睡眠姿势:避免仰卧睡觉,尽量采用侧卧(左侧或右侧均可),可在睡衣背部缝一个小口袋,装入网球,防止睡眠中不自觉翻身仰卧;侧卧能减少舌体后坠和软腭松弛,减轻气道堵塞;

· 戒烟限酒:吸烟会刺激咽腔黏膜,加重炎症和水肿;饮酒(尤其是睡前饮酒)会使咽腔肌肉松弛,加重气道堵塞,导致呼吸暂停次数增加,应严格戒烟,避免睡前 4-6 小时饮酒;

· 避免睡前过度劳累:睡前过度劳累会导致睡眠过深,肌肉松弛程度增加,加重气道堵塞,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睡前 1 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用脑。

2. 第二步:及时就医,做 “睡眠监测” 明确诊断
若生活方式调整后,打呼噜憋气症状仍无改善,或出现白天嗜睡、高血压等并发症,应及时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进行 “多导睡眠监测(PSG)”—— 这是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 “金标准”。

睡眠监测会在睡眠中同步记录脑电、眼电、心电、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多项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医生能明确:

· 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

· 呼吸暂停的类型(阻塞性、中枢性或混合性);

· 呼吸暂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即每小时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AHI 指数);

· 睡眠中缺氧的严重程度。

根据监测结果,医生会将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第三步:针对性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方案
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因等因素综合选择,常见的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

· 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适用于中重度患者,或轻度患者但伴随明显症状(如白天嗜睡、高血压)。治疗时需佩戴一个面罩,通过呼吸机持续向气道内输送正压气流,支撑气道,防止气道塌陷,保持呼吸通畅。这种治疗方式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和缺氧状况,减少并发症风险;

· 口腔矫正器治疗:适用于轻度患者,或因下颌后缩、小颌畸形导致的气道堵塞。口腔矫正器是一种定制的塑料装置,睡眠时佩戴在口腔内,能将下颌向前牵引,扩大咽腔空间,减轻气道堵塞。这种治疗方式便携、舒适,适合无法耐受呼吸机的患者;

· 手术治疗:适用于因鼻腔或咽喉部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导致的气道堵塞。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切除术、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切除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等。手术能去除气道堵塞因素,改善通气,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手术,需医生评估后决定;

·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根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药物仅用于缓解相关症状,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改善鼻塞;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补充甲状腺激素,减轻黏液性水肿对气道的影响。

六、总结:打呼噜憋气别忽视,及时干预保健康
睡觉打呼噜伴随憋气,不是 “睡得香”,而是呼吸在睡眠中 “中途罢工” 的危险信号,长期忽视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若发现自己或家人存在这种情况,应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侧卧睡眠、戒烟限酒)初步改善,若症状无缓解,及时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行睡眠监测,明确诊断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呼吸机、口腔矫正器或手术)。记住,睡眠呼吸暂停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及时干预,就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宋璐 安阳市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