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梗后说话含糊?从 “吹蜡烛” 开始练发音

2025-08-26 12: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梗康复期里,不少患者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想叫 “孩子” 却说成 “宅子”,说 “吃饭” 像 “七饭”,甚至连简单的短句都要反复琢磨、吃力蹦词。这种 “话在嘴边说不出、说出别人听不懂” 的情况,医学上称为 “构音障碍” 或 “失语症”,是脑梗损伤语言相关神经通路后的常见问题。很多患者因此变得沉默、自卑,甚至刻意回避交流。

下面就从脑梗后说话含糊的原因入手,拆解一套从 “气流控制” 到 “完整对话” 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脑梗后说话含糊:不是 “不会说”,是 “没法好好说”
说话看似简单,实则是大脑、神经、发音器官协同工作的复杂过程 —— 大脑先 “构思” 语言内容,再通过神经传递信号到舌头、嘴唇、咽喉、呼吸肌,最后这些器官精准运动,才能发出清晰声音。脑梗会像 “电线短路” 一样,破坏这条 “语言工作链”,导致说话含糊:

(一)大脑 “语言指挥区” 受损:想法传不出去
大脑中有专门负责语言的核心区域,比如布洛卡区(管语言表达)和威尔尼克区(管语言理解)。若脑梗损伤布洛卡区,患者心里清楚想说什么,却无法把想法转化为清晰的发音,表现为说话费力、句子破碎(比如想说 “我要喝水”,只能蹦出 “水… 我…”);若损伤威尔尼克区,患者可能听不懂别人的话,自己说话也会逻辑混乱、用词错误,发音自然含糊不清。

(二)发音器官 “运动失灵”:肌肉不听指挥
即使大脑语言中枢没直接受损,脑梗若影响控制口腔、咽喉、呼吸肌的神经,也会让发音器官 “罢工”:

· 舌头 “僵硬不灵活”:舌头是发音的 “核心工具”—— 发 “d/t” 需要舌头抵上齿龈,发 “l” 需要舌头卷起来,发 “g/k” 需要舌头后缩。脑梗后舌头肌肉无力、转动受限,这些音就会发成 “一锅粥”,比如 “弟弟” 说成 “滴滴”,“老虎” 说成 “老乌”。

· 嘴唇 “闭不紧、噘不圆”:嘴唇控制 “u/o” 等元音的发音,比如发 “乌” 需要嘴唇噘成圆形,发 “喔” 需要嘴唇半开。若嘴唇肌肉协调差,会导致元音发音模糊,听起来像 “漏气”。

· 呼吸与发音 “不同步”:说话需要稳定的气流支撑,比如读长句子时要均匀呼气。脑梗后呼吸肌(膈肌、肋间肌)力量下降,或呼吸与发音配合失调,会导致说话时气短、断句混乱,一句话没说完就 “接不上气”,自然含糊。

(三)心理 “紧张焦虑”:越急越说不清楚
说话含糊会让患者产生自卑、焦虑情绪,担心被嘲笑而不敢开口。可越紧张,发音器官肌肉越僵硬 —— 原本能勉强说清的词,一着急就 “卡壳”,甚至说不出来,形成 “越紧张越含糊→越含糊越紧张” 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拖慢恢复进度。

二、从 “吹蜡烛” 开始:3 阶段训练,重建语言功能
语言康复不能 “一口吃个胖子”,要从最基础的 “气流控制” 练起,再逐步激活发音器官、练习完整表达。其中 “吹蜡烛” 是启动康复的关键第一步,因为它能直接改善说话的 “动力源”—— 呼吸与气流。

(一)第一阶段:基础训练 —— 练好转音的 “动力”(呼吸 + 气流控制)
说话的本质是 “用气流振动声带、带动发音器官运动”,气流不稳,发音就像 “没油的机器”,再灵活的舌头也没用。这一阶段重点练 “怎么均匀用气”:

1. 吹蜡烛训练:控制气流稳定性

· 准备 1 根点燃的蜡烛,患者坐在椅子上,腰背挺直,距离蜡烛 15-20 厘米,用嘴缓慢吹气,目标是让烛火保持 “倾斜但不熄灭”,每次训练 10 分钟,每天 2-3 次。

· 进阶玩法:先从 15 厘米开始,熟练后慢慢拉远到 30 厘米;或在蜡烛前放一张薄纸巾,练习用气流吹动纸巾,让纸巾持续 “轻轻飘动”(不是瞬间吹飞),锻炼气流的 “精准控制力”。

· 原理:吹蜡烛能直接锻炼呼吸肌力量,让患者学会 “慢呼气、匀出气”,这种能力正是发 “s/sh/f” 等辅音的关键 —— 比如发 “丝” 需要持续、均匀的气流,吹蜡烛练好了,发这类音会更清晰。

2. 腹式呼吸训练:增强气流 “支撑力”

· 患者仰卧或坐姿,双手放在肚子上,鼻子缓慢吸气,感受肚子 “鼓起来”(像给气球充气);再用嘴缓慢呼气,感受肚子 “瘪下去”(像气球放气),每次训练 5-8 分钟,每天 2 次。

· 小技巧:呼气时可以轻声数 “1-2-3-4-5”,尽量让数字之间的间隔均匀,避免 “1-2-(憋气)-3-4” 的断气情况,培养 “呼吸与发声的配合感”。

3. “数数字” 练气:把气流转化为声音

· 深吸一口气,用平稳的声音从 1 数到 10,要求 “不换气、声音不发抖、不越来越小”,每天练 3 组,每组 2 次。

· 进阶:从 1 数到 15、20,或在数数字时刻意放慢速度,比如 “1——2——3——”,感受气流如何 “支撑声音持续发出”。

(二)第二阶段:核心训练 —— 活动发音的 “工具”(器官运动 + 单音练习)
气流稳定后,就要 “唤醒” 舌头、嘴唇、咽喉这些 “发音工具”,让它们重新灵活运动。这一阶段像 “给生锈的零件上油”,重点练 “器官协调性”:

1. 舌头 “健身操”:让舌头灵活起来

· 伸出缩回:缓慢把舌头伸出嘴唇外(尽量伸长),停留 2 秒再缩回,重复 10 次;

· 左右 “散步”:舌头抵住左侧嘴角,停留 2 秒,再移到右侧嘴角,重复 10 次;

· 卷舌 “搭桥”:舌头向上卷起,抵住上腭(口腔顶部),停留 2 秒再放下,重复 10 次;

· 进阶:舌头抵住上齿龈发 “d”(得)、“t”(特),或卷舌头发 “l”(乐),每个音发 5 次,感受舌头 “精准到位” 的运动。

2. 嘴唇 “表情操”:练准唇形

· 抿嘴微笑:嘴唇向两侧拉开(像微笑),停留 2 秒,再放松,重复 10 次(练发 “i” 音的唇形);

· 噘嘴 “吹口哨”:嘴唇噘成圆形(像吹口哨),停留 2 秒,再放松,重复 10 次(练发 “u”“o” 音的唇形);

· 抿嘴 “发啵”:嘴唇闭紧,轻轻发出 “啵” 的声音,感受嘴唇 “有力闭合”,重复 10 次(练发 “b/p” 音的基础)。

3. 咽喉 “唤醒操”:让声带 “好好振动”

· 发 “啊” 音:深吸一口气,缓慢发出 “啊 ——”,尽量延长声音(比如持续 5-8 秒),声音要平稳,不要忽高忽低,每天练 5 次;

· 交替发 “啊 / 哈”:先发 “啊 ——”,再发 “哈 ——”,感受咽喉肌肉的 “收缩与放松”,重复 5 次,锻炼咽喉肌肉协调性。

4. 单音 “爬坡”:从 “单个音” 到 “组合音”

· 先练元音:“a(啊)、o(喔)、e(鹅)、i(衣)、u(乌)”,每个音发 3 次,要求唇形、舌位准确(比如发 “u” 时嘴唇一定要噘圆);

· 再练 “辅音 + 元音” 组合:比如 “b+a(巴)、m+a(妈)、d+a(搭)、t+a(他)”,每个组合发 5 次,重点听 “辅音是否清晰”(比如 “巴” 不能说成 “啊”)。

(三)第三阶段:进阶训练 —— 从 “发音” 到 “说话”(单词 + 句子 + 对话)
当单音能发清楚,就可以 “组装” 成单词、句子,最终恢复对话能力。这一阶段像 “搭积木”,从简单到复杂,重点练 “语言实用性”:

1. 单词 “跟读 + 回忆”:打好语言基础

· 从 “日常高频词” 开始:比如 “饭、水、家、床、走、吃”,先跟着家人或护士读,再尝试 “看着实物说单词”(比如指着水杯说 “水”),每个单词练 5 次;

· 分类记忆:把单词按 “食物”“家人”“动作” 分类,比如 “苹果、面条、牛奶”(食物),“爸爸、妈妈、孩子”(家人),帮助大脑建立 “事物 - 语言” 的关联,减少 “想不起来词” 的情况。

2. 句子 “短句 + 情景”:学会连贯表达

· 先练 “主谓宾短句”:比如 “我吃饭”“你喝水”“他走路”,逐字读清楚,再完整说出来,每个句子练 3 次;

· 再练 “加细节的短句”:比如 “我今天吃米饭”“妈妈带我散步”,重点是 “不遗漏关键词”(比如 “今天”“我” 不能省略);

· 情景造句:结合生活场景提问,比如 “早上起床后,你会做什么?” 引导患者说 “早上起床后,我会穿衣”,让语言和实际生活结合。

3. 对话 “简单 + 耐心”:恢复交流能力

· 简单问答:家人问 “你想喝水吗?” 患者回答 “想喝” 或 “不想喝,我想吃饭”,鼓励说 “完整短句”,不要只说 “想”“不”;

· 主题聊天:围绕一个简单主题交流,比如 “今天天气怎么样?”“你喜欢吃什么菜?”,患者说不出时,家人可以 “提示关键词”(比如 “今天天气… 是晴还是阴?”),不要直接替患者说;

· 日常互动:吃饭时让患者说 “我要盛饭”,穿衣服时说 “我要穿外套”,把训练融入生活,让患者感受到 “说话有用”,增强信心。

三、训练中的 “5 个关键提醒”:避开误区,恢复更快
语言康复是个 “慢功夫”,很多患者或家属因方法不当走了弯路。作为神经内科护士,要强调 5 个核心注意事项:

(一)不追求 “快”,只追求 “稳”
不要强迫患者 “一天练会 10 个词”“一周能说长句子”。语言恢复是神经重塑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周到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每天训练 2-3 次,每次 30-40 分钟即可,过度训练会让患者疲劳、抵触,反而适得其反。

(二)多 “鼓励”,少 “纠正”
患者说话含糊时,不要频繁打断 “你说错了”“这个音不对”,而是先肯定 “你今天比昨天说得清楚”“这个词记得很准”,再温柔提示 “我们再试试,把‘饭’说得慢一点,‘f-àn’”。积极的反馈能减轻患者的焦虑,让他们更愿意开口。

(三)不 “替说”,多 “引导”
患者卡壳时,不要直接说 “你想说的是 XX 吧”,而是用 “提示法” 引导:比如患者想说 “水杯” 却想不起来,家人可以说 “你想拿的是装水的那个…?”,让患者自己说出 “水杯”,保护他们的 “表达主动性”。

(四)观察 “身体反应”,避免过度
训练时若患者出现头晕、气短、嘴唇发紫,或情绪烦躁、拒绝配合,要立即停止训练,让患者休息。脑梗患者身体虚弱,过度劳累可能加重身体负担,甚至诱发其他问题。

(五)配合 “专业指导”,个性化训练
每个患者的脑梗部位、损伤程度不同,语言障碍的类型也不一样 —— 有的是 “不会发某个音”,有的是 “听不懂别人的话”,有的是 “记不住词”。建议在神经内科医生或语言治疗师的指导下制定方案,比如通过 “语言功能评估量表” 明确问题,再针对性训练,效果会更显著。

四、需要警惕的 “异常信号”:及时就医,避免延误
大多数患者通过科学训练能逐步恢复,但出现以下情况时,要及时回神经内科复诊,排除其他问题:

· 训练 1-2 个月后,语言功能没有任何进步,甚至出现 “原本会说的词现在说不出”;

· 说话含糊的同时,吞咽困难、喝水呛咳明显加重,可能是咽喉肌肉功能进一步下降;

· 伴随头晕、头痛、肢体无力、麻木,或一侧身体活动变差,可能是脑梗复发;

· 出现明显的抑郁情绪,比如整天不说话、拒绝吃饭、对任何事没兴趣,需要心理干预。

就医后,医生可能会通过头颅 CT/MRI 复查、语言功能再评估,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增加康复理疗、调整药物,或联合针灸等辅助治疗,帮助患者突破恢复 “瓶颈”。

脑梗后说话含糊,不是 “终点”,而是 “康复的起点”。从 “吹蜡烛” 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 —— 今天能把 “蜡烛” 吹得更稳,明天能把 “爸爸” 说得更清,后天能完整说出 “我想出去散步”。作为神经内科护士,见过太多患者从 “沉默寡言” 到 “正常交流”,关键在于 “坚持” 和 “科学方法”。

请记住:每一次开口练习,都是在帮大脑重新搭建语言通路;每一个清晰的发音,都是向正常生活迈出的一步。只要不放弃,耐心训练,就能慢慢找回清晰说话的能力,重新享受和家人朋友聊天的快乐。

(高艳平 郑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 副主任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